54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个令国人振奋、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背后,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而在他们为国奉献的大爱情怀中,还有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
去年4月5日,一对天人相隔近50年的爱人,永远相依相伴在了一起。清明时节,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唯一的一位烈士——郭永怀先生,和他的妻子——我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先生,合葬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郭永怀的汉白玉塑像下。
就在前两天,国科大将李佩先生的塑像安放在雁栖湖校园的教学楼内,让她永远陪伴着她所热爱的学校、学生,让国科大的每一位师生永远铭记她为学校、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永远传承她的不朽精神,使之成为国科大办学立校的育人之魂。
▲在合葬仪式上,后辈向郭永怀、李佩敬献鲜花
刚完成碑体改造的塑像周围,碧桃与紫叶李正开得鲜艳。从此,在松柏的陪护下,他们将共同含笑目送来来往往的年轻科学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开启新的征程。
中科院年轻的科学家说,两位先生为年轻人树起了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在这个时代依然坚持思索什么是爱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
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
“两弹一星”是共和国历史上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里,有一位科学家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他就是郭永怀。同时,他也是“两弹一星”研制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938年,他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学成之后,为了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拒绝接触美国军方机密文件,并在一次聚会上当众烧毁了多年研究的全部手稿。
1947年2月3日,郭永怀与冯卡门、钱学森等在Langley航空实验室。
他的学生、中科院资深院士俞鸿儒说,回国之后,郭先生根本不考虑个人的名和利,“他一直说,我只想把中国国家搞好,我们要做铺路石,为后人能够前进,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能搞上去,打好基础。”读郭永怀的论文,听他当年治学为人的点滴,郭永怀奖学金获得者、中科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王晓亮被郭先生甘做“时代铺路石”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他说,作为一名年轻学者,传承先生的精神,首先就要从选择课题不跟风,敢于沉下心挑战难题开始。
郭永怀与好友钱学森一起,在解决超声速飞行中的世界级难题——突破声障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0年,郭永怀开始“两弹一星”的研制。
他的同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郑哲敏回忆,郭永怀非常严谨,“他总是挑一些很难的问题来攻,工作稍微差一点,他就会当面提出批评”。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瘫晕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 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
▲郭永怀在力学所办公室
1968年10月,郭永怀为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来到核试验基地,经过整整两个月的紧张工作后,于12月4日夜乘机返回北京。就在飞机抵达北京西郊机场400米上空时,飞机发生事故。
从失衡到坠落,只有大概不到10秒。钱学森在追忆这位好友时写道:“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根据事故中唯一生存者的回忆,当时只听到有人大叫“我的文件!”在坠机现场,工作人员发现两具紧紧合抱在一起的焦尸——拉开之后,一个皮质的公文包仅略有烧焦,里面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两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来,李佩将他的骨灰迁葬在力学所他本人的塑像下,同葬的还有与他一起牺牲的警卫员牟方东。
“中科院最美玫瑰”的守望
去年清明前一周,力学所开始着手改造郭永怀塑像的碑体,为李佩先生合葬做准备。今年1月12日,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李佩先生不但是“两弹一星”功勋的遗孀,她自己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李佩先生自1978年4月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即今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是国科大外语系的创建者,更被国内外同行称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
▲李佩在郭永怀塑像旁合影
1918年,李佩在北京出生,她是家中长女,原名李佩珍。在北京大学上大学时,她觉得名字俗气,自作主张把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珍”去掉,改名李佩。她的一生似乎都在抗争,用她独有的方式。
1941年,她从西南联大毕业,去了重庆的中国劳动协会工作。到中国劳动协会工作的第二年,美国工会决定向中国、英国和苏联工会每年提供捐赠来改善抗日战争中工人的生存条件,李佩当时的工作之一就是负责工会经费的管理,她后来回忆说:“我们利用这些捐款办了一些工人夜校、福利社、图书馆与托儿所,帮助当时中国最底层的工人和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
在中国劳动协会,李佩卓越的工作能力很快得到认可。1945年9月,她作为朱学范的助手一同前往巴黎参加国际工联的成立大会,并设法帮助共产党方面的代表为参会获得了护照。国际工联的会议刚结束,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又在巴黎发起召开世界妇女大会,李佩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参加了会议,还被选为大会执行理事。
美国留学时,她在康奈尔大学遇到了郭永怀并结婚。回国之后,李佩先是担任了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副主任,建设起了西点屋、医务室、小学和食堂。
1961年2月,她被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研室教英文,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郭永怀和李佩在康奈尔大学
她心知丈夫正在从事保密的研究工作,从不过问内情,只是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照顾家庭,毫无怨言。
郭永怀包里总有个苹果,那是李佩给他预备的点心。郭永怀重家庭情义,她便每月按时邮寄80元生活费给他荣成渔村的兄嫂。1965年,郭永怀和李佩将家中存款和公债48000多元捐赠给力学所。
郭永怀104岁诞辰日那天,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如今,这些东西就保留在力学所的“郭永怀副所长办公室”里面。
▲郭永怀夫妇与女儿郭芹在中关村家中
俞鸿儒说,李佩先生留给大家最大的精神财富是她忘掉了自己的不幸,去给别人创造幸福,她有非常宽广的胸怀。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李佩就鼓励学生申请自费留学,还协助李政道一起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她负责了项目英语考试。因为通过考试的学生成绩优异,当时在美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只要有李佩的签名,都会得到认可。
▲李佩主编了“文革”后第一套研究生英语教材
▲少女时期的李佩
81岁那年,李佩先生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在她家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
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
这对为科学献身的伉俪,用一生书写“玫瑰”与“原子弹”的爱情,而他们为后人亮起的明灯将永远照耀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许琦敏、朱颖婕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