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院士和嘉宾为李佩先生雕像揭幕
“今天,我们将李佩先生的塑像安放在雁栖湖校园的教学楼内,让李佩先生永远陪伴着她所热爱的学校、学生,让国科大的每一位师生永远铭记她为学校、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永远传承她的不朽精神,使之成为国科大办学立校的育人之魂。”10月14日,中科院院长、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院士在国科大英语教授李佩先生的塑像揭幕仪式上说。
李佩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自1978年4月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即今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是国科大外语系的创建者,被国内外同行称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李佩先生始终坚守在英语教学一线,1987年退休后依然坚持给博士生上英语课直至80多岁,被誉为国科大“最美教师”“中科院最美玫瑰”;她和知名科学家李政道一起开展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学生开启中国自费留学之路;离休后她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创办中关村大讲堂,坚持长达13年之久;并与郑哲敏先生共同创立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积极献计献策……2017年1月12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9周岁。
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颜基义说,在这约40年间,无论是在肖庄的临时校区,还是在玉泉路的教室,还是在中关村的平房里,到处都可以看见李佩老师活跃的身影。她瘦小的身躯,却包裹着巨大的能量,所到之处就会涌现出一种特殊的“气场”。40年来。不知有多少学子,一代一代地从李佩老师的“气场”中受益:不仅获得了宝贵的语言知识,更从她布撒的大爱之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正是因为像李佩老师这样的给予,创造了许许多多不平凡的人生。
中国科学院众多科学家皆是她的学生,有人评价李佩先生“比院士还院士”。李佩先生雕像揭幕当天,许多来参加揭幕仪式的领导、教师和校友都是李佩先生的学生,包括白春礼院士和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
▲白春礼院士和嘉宾为李佩先生雕像揭幕后合影
白春礼院士表示,李佩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的杰出典范,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赤诚报国的家国情怀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今天,我们纪念李佩先生,就是要学习她大爱无私、忘我奉献的高贵品格;学习她淡泊名利、豁达从容的生活态度;学习她虽历经坎坷磨难,仍矢志不渝的执着坚韧;学习她平凡中追求卓越、逆境中笃定坚守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李佩先生的雕像也是国科大第四座雕像(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国家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创作完成),其他三座分别为中科院原院长郭沫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即今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首任院长严济慈、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的雕像。李佩雕塑揭幕当天,刘东生先生的子女无偿为国科大捐赠了刘东生生前的精品图书,为国科大40周年校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丰富学校图书馆藏、开阔师生视野提供了重要帮助。
时至今日,这些大师名字已与国科大紧紧相连。国科大建校40年来,一代代科学家走上讲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精神和育人情怀代代绵延。现在,国科大培养的108名院士校友中,有75人在国科大担任博导或者授课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教学培养工作。正如国科大校长李树深所说,“从学生成长为教师,他们传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育人传统和科学报国情怀,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一代代传承下去,如涓涓细流融入国科大人的精神血脉。”
>>>相关链接
【李佩其人】
▲李佩先生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与先生郭永怀同框。熊卫民/摄
2017年1月12日凌晨,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岁。
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
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一个连孤独都不惧怕的人,还惧怕死亡吗?
当我们为“网红”不断喝彩时,有没有人还记得那些真正为中国做过贡献的人?
81岁那年,李佩先生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在她家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
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
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一条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裹着长长的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地请在这条道上。有人评价,这个只有几十斤重的瘦小老太太“比院士还院士”。
她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少女时期的李佩
年轻时性格活跃热情
李佩的一生波澜壮阔。历经无数历史节点。
1918年,李佩在北京出生,是家中长女。
原名李佩珍。在北京大学上大学时,觉得名字俗气,自作主张把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珍”去掉。改名李佩。
她的一生,似乎都在抗争,用她独有的方式。
1941年,她从西南联大毕业,去了重庆的中国劳动协会工作。这是当时的进步协会,旨在“研究劳动问题,积极唤起劳动界本身觉悟,促进全国民众服务精神”,协会成员里既有中共地下党员,也有进步人士。
李佩到中国劳动协会工作的第二年,美国工会决定向中国、英国和苏联工会每年提供捐赠来改善抗日战争中工人的生存条件,李佩当时的工作之一就是负责工会经费的管理,她后来回忆说:“我们利用这些捐款办了一些工人夜校、福利社、图书馆与托儿所,帮助当时中国最底层的工人和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那段时间,重庆发生过许多大型群众性活动,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校场口事件”,以“民盟”为首的民主党派组织群众开大会,反对蒋介石政府撕毁旧政协协议,中国劳动协会也参加了这次集会,惨案发生时李佩正好在场,当时郭沫若等人都挨了打,而李佩因为当时在帮一位认识的塔斯社记者做翻译才得以幸免。集会之后,劳动协会的政治态度更加明朗,而李佩也萌发了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开始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努力。
在中国劳动协会,李佩卓越的工作能力很快得到认可。1945年9月,她作为朱学范的助手一同前往巴黎参加国际工联的成立大会,并设法帮助共产党方面的代表为参会获得了护照。国际工联的会议刚结束,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又在巴黎发起召开世界妇女大会,李佩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参加了会议,还被选为大会执行理事。由于当时国民党方面拒绝签发护照,中国共产党方面的代表邓颖超和蔡畅未能参加大会。于是,李佩在会议期间向主持人提议说:“因为没有共产党方面的代表参加,包括我在内的这个代表团不能代表全中国妇女。”回国后,她把大会发来的文件和电报送到八路军办事处,帮助大会和共产党取得了联系。
▲李佩与郭永怀
康奈尔大学对她一生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李佩去上海待了半年时间。1947年2月,在美国工会教育项目主管的推荐下,她得到机会,远赴位于纽约州绮色佳的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校学习。在那里,李佩遇见了一生的爱人郭永怀。
郭永怀比李佩出国早六年,1946年,他加入康奈尔大学新成立的航空研究院担任教职。李佩到康奈尔大学后,经常参加一些西南联大学生组织的同学聚会,就这样,两人逐渐熟悉起来。1948年春天,他们在纽约附近的小镇绮色佳市政厅结婚。回忆起当年,李佩说她最开心的便是结识了郭永怀的很多同窗好友,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林家翘和夫人梁守瀛等人都成了她一生的朋友,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与交流,李佩意识到科学对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并由此影响了她的大半生。
虽然身在国外,但郭永怀和李佩一直关注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彼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巨变即将发生,很多留学人才纷纷回国,郭永怀和李佩也早就有了回国的想法,他们经常邀请朋友到家中讨论祖国的命运与未来,思考能为新中国做什么工作。
当时钱学森已经被美国官方软禁,直到1955年8月,日内瓦中美大使会谈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美国取消了禁止中国学生出境的禁令,钱学森于是当即坐船返回中国。郭永怀与钱学森关系亲密,回国前,钱学森写信问他是否一同归国,但郭永怀当时有一个研究项目未完结,于是承诺完成项目后回国。
▲郭永怀、李佩夫妇和女儿郭芹1953年在美国
在祖国成为永远的玫瑰传奇
1956年9月,郭永怀和李佩带着5岁的女儿郭芹启程离开工作生活了近10年的地方,在加州理工学院停留几天后,他们由洛杉矶港口登上了美国“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归程。海上航行三个星期之后,他们又从香港九龙乘火车取道广州,在深圳的罗湖边防站踏上国土,李佩后来描述说:“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几间灰秃秃的小屋、穿着灰色制服的边防战士,醒目并使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又温暖的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回国后,新中国的景象激起了大家满腔的报国情怀。
应钱学森邀请,郭永怀出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为了就近照顾他,李佩便出任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副主任——17级的行政干部。行政工作非常繁琐,但李佩并不在意,为了更好地服务科学家,她先后推动成立了中关村第一所幼儿园和第一所小学。
其后,她经历了丧夫之痛与“文革”的冲击,因为有留美经历,她成了被审查对象。
1977年,李佩与女儿郭芹终于在北京团聚,她们共同度过了20年时光,直到1997年,郭芹患癌症去世。
李佩当时已年近80岁,周围人担心她承受不住打击,但她却在一个星期之后提着录音机走上讲台。李佩之后再也没有提起过郭芹去世这件事。她所承受的悲痛局外人无从体会,内心的创伤想必始终难以愈合。
1983年,全国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李佩主动请缨,在中关村创办了博士生英语培训点,自己联系租借教学用房,用有偿代培、申请专款等办法筹集经费,想尽办法给教学人员解决编制,连教材几乎都是自己动手编写。
自费留学的潮流也是自那时起开始兴起。当时的中科大北京研究生院云集了很多国外知名学者。1979年,李政道受邀到北京授课,在科学会堂讲“统计力学”和“量子动力学”时,全国各地很多教师慕名而来。为了培养物理人才,他提议举办了名为“CUSPEA”的项目,即中美联合报考赴美国物理研究生项目,这是一项培养跨世界物理学家的计划,程序和体系设计非常完善,很快就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
为了免除美国大学的顾虑,李政道以个人名义给美国著名大学发信,提出由美国大学出专业试题,中国方面组织笔试。英语笔试试题由中科大研究生院外语系主任李佩组织出题和考试,之后由李政道在美国成立一个委员会,根据笔试结果确定入围名单,该项目一共实施10年,总共有900多位中国学生通过此渠道出国留学。当初郭永怀回国时说过,中国最缺少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而李佩做的这些事与他的观念非常一致。
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等单位的《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指示》及《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明确自费与公费一视同仁,国内也开始举办托福考试。但当中国还没有托福等外国学生进入美国研究生院必须通过的考试时,由于李佩负责了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口语面试,所以当初在美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只要有李佩的签名,都会得到认可。此后,中科大研究生院开启的留学浪潮终于在中国蓬勃兴起,而李佩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