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跨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等多个领域。
【先进事迹】
自1981年留校任教以来,在37年的教学生涯中,郑时龄院士始终怀着对身为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既教书更育人,长期坚持探索、不断实践,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为人为师为学的楷模和榜样,对上海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
坚守教学一线,精心培育后学
77岁的郑时龄院士至今仍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目前他承担的课程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建筑评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建筑理论必修课“建筑学学科前沿学科”和选修课“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文献”等。他还亲自领衔课程建设,主持的课程“建筑评论课”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培养人才是郑时龄院士心目中的头等大事。除了他领衔的专业课程外,他还常年参与同济大学组织的公共课程的讲授。在郑老师看来,讲课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工作,他总是提前备好课,准时出现在课堂里,跟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他很早就开始探索在课堂上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遇到社会上出现新的热点,他总是尽可能结合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实践着“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他还多次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的专业人文素养调研,并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鼓励和引导同学们潜心向学,因此被学生们推选为最具睿智儒雅风范的“可爱老师”。
自从教以来,郑时龄院士在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中投入了大量心血,他曾开创性地开启了多种课程的教学,包括《西方建筑史》《建筑理论》《艺术史和建筑评论》等。很多课程都是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他就坚持边学边上,不断完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付出,同济大学在建筑理论、建筑评论等专业教学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他先后荣获“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育部颁发的“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和“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12),并作为教育部等组织的宣讲团最资深的成员在全国高校巡讲。他领衔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综合中外建筑史、建筑评论和历史保护的学科实力,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郑院士负责的“‘历史、理论、评论’三位一体的建筑理论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荣获2017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言传身教、培养学术人才。在近30年的从教生涯中,郑时龄院士已培养了118名研究生,包括76位硕士,42位博士。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建筑实践、建筑教育和城市管理等各行各业成为佼佼者。对于研究生培养,他认为教会他们做人比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他总是鼓励研究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开题撰写论文,并加以严格要求,也尽自己所能从学术和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给予学术指导与帮助。导师务实的学术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背景、非凡的语言天赋、睿智的处世哲学,无不成为学生们敬仰和追随的楷模。他指导的博士论文有4篇获同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4篇获上海市优秀研究生成果,还有2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2012年郑时龄院士前往意大利参加帕维亚大学双学位学生硕士论文答辩会
当学生有论著出版时,他总是非常高兴地撰写序言,不遗余力地支持和推荐后学。哪怕不是自己的学生或团队成员,只要他觉得研究是有价值的,就会欣然作序予以支持,不求任何回报。对于自己学科团队的年青老师,除了传帮带式的教学指导以外,郑老师还不断鼓励他们减少浮躁,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刻苦钻研,苦练内功,从而在教学和科研上真正有所建树。
长期以来,郑时龄院士将国际化办学作为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积极开拓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创办了中德学院、中法工程与管理学院、中意学院等。2002年,他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双学位项目,至今已培养100多名学生。
引领学科建设,学术成果丰硕
2008至2013年,郑院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参与专业目录的修订,积极支持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的工作。同时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组织编制学科大纲。
2012年至2016年,郑院士主持完成了中科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的未来发展》,并承担中科院《关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建筑的若干问题及建议》咨询课题,由中科院于2017年上报,获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已汇总为红头文件供各部门研究学习。
从2015年开始,郑时龄主持同济大学“城市建筑理论与批评”高峰创新交叉团队,带领包括国内外和校内外城市和建筑领域的10余位专家共同开展创新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代当代建筑历史与理论、中国当代城市与建筑批评、当代城市更新理论和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理论。在2016至2017年高峰计划建设的两年期间,团队出版专著和译著16部,发表论文149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3项,荣获17项各类奖项。
2017年,他还组织建立了我国建筑评论领域的第一个学术组织——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任委员,以促进中国建筑评论的学科和实践专业健康发展。
郑时龄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评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他的专著《建筑理性论》建立了“建筑的价值体系和符号体系”这一具有前沿性与开拓性的理论框架。1992年起,他开始为建筑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建筑评论”课,这是一门全新的、涉及内容及其结构极其庞杂的课程,完全没有现成可参考的素材。从那时起,他就边教学边整理教材,历时9年才正式出版了巨著《建筑批评学》(2001),创新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系统方法,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以批判精神面向未来建筑的发展,奠定了这门综合学科的理论基础,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并应用该理论在中国建筑的批评与建设实践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该教材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2007年“建筑评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7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郑时龄院士开始关注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他1999年撰写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是这一领域的权威著作,曾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同时,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结合最近20年上海近代建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结合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与风貌区保护研究》,重新撰写了《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的第二版。在新版的著作中收录了1200多个上海近代建筑的资料信息,郑时龄将这些从各种渠道收集的大量历史信息和图片亲自进行整理和反复考证,还组织了部分项目的重新拍摄工作,力求呈现尽可能完整精准的信息和优质的图文成果。在开展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的四年中,郑院士还主持编撰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料汇编(第一辑)》等近代史研究的珍贵史料。
▲2016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典礼
为了吸收国外建筑经典成果,对于通常不被学界看好的翻译工作,郑时龄同样非常重视。1988至1991年,他花了整整三年将意大利著名理论家塔夫里的经典著作《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从意大利语翻译成中文,还参考了英、法、德、西班牙、俄文、拉丁文等无数文献和资料。而2010年再版时,还从更好的版本中选录了精美的插图。他组织来自全国多所知名建筑院系的众多学者与专家共同翻译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建筑通史之一《弗莱彻建筑史》第20版,2000多页的中文译本历经7年最终成稿,仅最后校对统稿就花去了3年,他亲自查阅了大量外文参考书,包括以前不熟悉的印度语、阿拉伯语辞典。
倡导学科服务社会,深度参与城市建设
在同济教苑勤恳耕耘的同时,郑时龄院士还非常重视学科发展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他也自觉主动积极投身于城市建设中来。自1994年起他深度参与了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先后担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空间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提出的“以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思想,已经被上海市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
作为一名知名的建筑师,郑时龄院士曾主持了南浦大桥的建筑设计、朱屺瞻艺术馆、浙江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复兴高级中学、格致中学、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杭州中国财税博物馆、上海外滩公共服务中心等50多项工程的设计,并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设计奖。近年来,他还参与了黄浦江两岸城市设计、崇明岛东滩生态保护规划、新江湾城、浦东美术馆、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项目的评审、策划和咨询工作,关注这些新生的建筑和城市的空间。
自2000年以来,郑时龄院士还参与申办和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并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组委会主题演绎顾问、世博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参与世博会的规划和展示的审查工作,还承担过三项有关世博会总体规划、场馆建筑等的研究课题。2010年,他入选上海市教卫党委“世博先锋行动”共产党员典型事迹,并获评上海市世博先锋行动“五带头”共产党员,直到现在他还在参与后世博的规划和建设。
郑时龄还作为核心专家参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编制研究工作,并主持《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建设目标和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参加由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和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2015年和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郑时龄院士还积极参加对专业干部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自2012年以来,他每年都要多次为局级干部和中青年干部做讲座,宣讲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和发展理念。在完成这些项目时,他总是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不仅有理论上的素养,也有实践的经验,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2016郑时龄院士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校友一起渡过75岁生日
自2004年担任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以来,郑时龄院士积极参与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2014年至2015年,郑时龄作为主要专家参加了上海市第五批共426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的选择和讨论,保护名单现已公布。他参加国家住建部组织,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负责的《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咨询工作,作为核心专家参与讨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还在SSCI和A&HCI共同收录的日本建筑杂志《建筑与都市》(A+U)杂志上发表论文《城市更新在上海》(中英文)(Urban Regeneration in Shanghai)。
在参与上海市援疆建设工作中,2010年,郑时龄院士被聘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乡规划顾问,每次有需要前往新疆考察指导时,他总是义不容辞,欣然前往,甚至曾一年内多次远赴新疆出谋划策,为干部培训,不辞辛劳,充满社会责任感。自2016年起他又成为上海市援滇专家组成员,奔赴云南各地指导城乡规划建设。
弘扬乐学正气,热心科普公益
郑时龄总是把学生的需要置于工作的首位,其中对新生的励志交流成为第一课堂发挥思政功能的重要探索。他每年开设的系列讲座如“五‘时’年,‘龄’距离”“‘龄’距离,话专业”“ 我和我们这一代人”等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每年,他都非常积极参加为本科新生开设的“开学第一课”和毕业典礼,并用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鼓励后学,弘扬发奋严谨的治学正气,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和能力为培养国家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已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经由郑时龄的推荐信,成功被国外知名院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伯克利大学等录取。郑老师总是鼓励这些青年人好好学习,为国家的建筑学专业和同济争光。郑老师积极指导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经他撰写推荐信举荐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大城小梦——基于供需调研分析的上海市公租房建设设计策略》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的佳绩。
郑时龄一直将向社会宣传普及学科知识视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看来,科普并非小儿科的事情,而是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大事,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科技热情更是影响深远。另一方面,他认为,“只有全民对建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高了,建筑的水平才会真正高起来”,因此,他总是呼吁建筑教育者应重视对公众的建筑教育。郑时龄曾荣获“第九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他是上海市科协科普志愿者协会的理事长。2011年,他还主持编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启动《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建筑交通卷”。
上海2010世博会召开前后,郑时龄自称是“年龄最大的世博志愿者”,积极参与世博会的宣传推广工作,自2001年以来,多次在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沙特阿拉伯、英国的国际会议上,以及香港、台北的有关研讨会上宣传上海和上海世博会。
近年来,对于包括巨鹿路888号工程等重大的社会事件,郑时龄作为专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倡议,包括对上海优秀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关注,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力。2017年,“逐梦新时代”微电影以“城市筑梦人”为题记录了郑院士在建筑研究、教育、城市建设和历史保护中所做出的不凡贡献。
为了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有更好的发展,郑时龄院士至今仍不知疲倦地坚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频繁参与国内外各种学术和公共的会议与活动,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都只为推动“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未来”。郑时龄不愧为卓越教师的典范。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