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完成了440个市场研究项目;为交通航运领域培养数千名从业人员;培养了数千名智能楼宇的信息支持人员……很难想象,这些成果都是来自区属大学。曾经为沪上各行业从业人员提供“补偿教育”的区属大学,是不少60后、50后们曾经最熟悉的地方,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它们一度承担了在职人员学历提升的重要功能,如今,这些学校被称为是“家门口的大学”,因为对所在社区居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对新兴行业人才需求的敏感反应而成为城市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教育成行业人才培养快速反应器
所谓区属大学,就是各区的业余大学,1958年上海市第一批区属业余大学成立。曾经的上海区属大学联席会议负责人黄浦区业余大学校长张德芳介绍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区属大学的招生和报名比例达到了1:20。
更让人意外的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区办高校的专业更新甚至远远早于普通高校。当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时,普陀区的区属高校就在普通高校之前推出了“市场营销专业”,随后在教学改革中提出“把营销管理理论从课堂讲台和书本中解放出来”,这一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证券交易所刚刚成立时,最先推出“金融”“证券与投资”等专业的也是区属大学。从区属大学里走出了一大批各个行业的骨干。
但是,在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普及,使得学历不再成为区属大学吸引学生报考的因素。生源下降一度成为区属大学普遍面临的问题,区属大学面临着转型。
“对于普通高等大学来说,他们承担的任务和我们并不完全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更多的是承担着继续教育的任务。而且,每所区属大学本身与所在地区的联系密切,某些领域的人才紧缺我们总是第一个感受到。”长宁区业余大学校长,现在区属九校联席会议负责人张东平说,这使得区属大学成为对人才需求变化反应最密切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新专业总是先在这些区属高校推出的重要原因。
静安区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得静安区的业余大学最新感受到了这一领域人才的需求,静安区业余大学在学校营造了与真实职业岗位完全一样的实训基地,覆盖了所有专业,其中有烹饪、形象设计、消防、行政、室内摄影、智能楼宇、计算机等实训室,如今开出了大数据专业,为大数据的研究和发掘提供操作型的人才。
就在两年前,长宁区业余大学挂牌成立了上海市开放大学下属的航空运输学院。“虹桥机场和高铁都在长宁区,交通航运人才的需求达到了,而交通航运专业原本就是长宁区业余大学的特色专业,这一二级学院的申报很快就获批通过了。”张东平告诉记者。
师资建设成重要内容
本月29日,上海市九所区属大学联合成立了青年骨干教师教研沙龙。并且定下了每月定期组织一次座谈,交流各自的教学和科研经验。高校扩招、网络学院、在线继续教育,几乎每一次教育的变革都会对这些区属高校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部分发达国家,社区大学往往与普通高校之间有人才培养的接轨,上海的区属大学也曾经考虑过,是否能够与普通高校接轨。张德芳说:“连续申报了几年,没有被通过,这是因为普通高校对区属高校了解不够,而且区属高校确实仍然有提升之处。”
近年来,区属高校将师资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事实上,近年来各校的师资引进的学历层次从本科提升到硕士和博士,还有一些年轻的海归。并且各所区属高校都有计划地输送青年教师到全日制高等学校进行学科的进修,全市区办高校还持续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课评比,微课评比。通过评比,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1996年区办高校教师申报教授获得批准,实现了零的突破。至今,已有12名教师获得教授职称。
作者:记者 姜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