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有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蘑菇,每天撑着伞蹲在房间角落,不吃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
心理医生想了个办法:他也撑着伞,蹲在病人旁边。
病人好奇地问:你是谁?医生说:我也是蘑菇。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起来走动。病人就问:蘑菇怎么能走来走去?医生说:蘑菇当然能走来走去。病人觉得有道理,也站起来走动。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汉堡吃。病人又问:蘑菇怎么能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说:蘑菇当然能吃东西。病人觉得很对,也开始吃。
几周后,病人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曾这么定义共情:所谓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一种关系到底是滋养,还是损耗,关键看共情的程度。
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提到共情能力,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何炅。
《向往的生活》第二季的时候,节目组请来了运动员武大靖和韩天宇。
作为运动员,他们因为训练比赛,八九年都未曾回家过年,为了保持身材,他们严格控制体脂,基本不能吃猪肉。
对此,很多人可能觉得不以为然。
但是,当何炅含泪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在场的每个人,眼眶都湿润了。
他说:
我对于运动员都是高看一眼的,为什么呢?
他们是在绝大数多人忍受不了孤独的情况下,在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带着一个自己根本决定不了的梦想在努力。
是啊,为了一个自己决定不了的梦想在努力。
俗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运动员的心酸只有他们自己才会明白。
然而,细心的何老师,早就注意到武大靖那双畸形的脚。
这双脚,被冰刀磨得伤痕累累,骨节超乎寻常地大,日积月累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了。
说这话的时候何炅的表情太心疼了,仿佛是自己的孩子受伤了一样,几乎要哭了。
何炅大概是那种很能感同身受的人,
他这种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做出积极反馈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共情。
共情是植根于心底的修养,它需要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一个人共情的程度,体现了他爱这个世界的深度。
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
婚姻好不好,看夫妻的共情能力就知道。
在柴米油盐中归于平淡的婚姻生活中,如果夫妻双方不能共情,大概就只剩下抱怨、指责和冷漠。
最近何洁离婚上了热搜,赫子铭觉得她过于强势,使自己丧失了丈夫应有的家庭地位,尊严扫地。
而何洁则认为老公不思进取,把家庭重担全压在她一人身上,对她丝毫没有半点体贴。
和很多不幸的婚姻一样,在生活中,他们不停地在声讨对方,每个人都只看到自己的不易,始终无视对方的付出,更没有试图去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及真实需求。
其实一段婚姻走到尽头,夫妻双方都有责任。
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灵魂,每个人都是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再爱你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凡事都跟你的想法一样。
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婚姻则是相似的。
在婚姻生活中,你的共情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婚姻的质量。
对于包容理解的人来说,差异是吸引力,它成就的是甜蜜的爱情;对于冷漠自私的人来说,差异是杀伤力,是婚姻变质的杀手。
只有懂得欣赏对方,尊重对方的感受,感知他们的情感需求,并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关怀,这样的婚姻,才能经久不衰。
“共情”,成为孩子莫大的财富
共情能力,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
卢梭说过,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武志红曾讲过一个咨询案例:
一位爸爸为了不让儿子像自己一样高度近视,就禁止他看电视和吃糖。
简单粗暴的“禁令”,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道理也讲了,脾气也发了,孩子最后糖也吃了,眼睛也近视了。
对此,武志红老师指导这位爸爸使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做法,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爱和理解,放下防备,接纳建议。
此后,这位爸爸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能从中发现积极因素,把无条件积极关注做到极致。
后来,他们移民国外,孩子遇到诸多挫败和不适应,这位爸爸更是坚持事事共情:首先关注孩子的遭遇,感同身受,接着寻找原因以及受挫背后带来的动力,然后积极解决。
他在亲子关系中的“共情”做法,成为孩子莫大的精神财富。
很多时候,我们陷入亲子沟通的僵局,往往就是因为我们总是一味去“纠正”孩子的行为,喋喋不休地讲道理。
说教无用的情况下,还会打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孩子独立人格和情商的发展。
孩子陷入负面情绪中时,大脑处于非整合状态,即便你说得再有道理,他也很难听进去,更别说理解和执行。只有在接纳他的情绪后,倾听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感受,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永远都是共情孕育的产物。
这正如罗杰斯说的那样,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共情还意味着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它基于人类共同的心理沉淀,让我们懂得他人,而不是成为他人。
共情,不是简简单单地对别人表示理解就够了,而是要对他人的非言语行为和深层情感源头做出积极反馈,通过现身说法,或者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受来让对方知道你和他的共鸣。
当我们明白这点,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对方的真实感受相连,让对方感到被信任和理解,达到有效沟通。
共情多一分,我们离美好就近一点。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楼老师心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