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项目启动
十多年来,“环同济”年均增长率稳定在13%,去年总产值突破370亿元;时下的“环同济”面临新突破,共识是——
小弄堂借力“大设计”做大“单位亩产”
今年初,英国超豪华汽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传出消息,将与同济大学在上海合作建立设计实验室,开启汽车设计领域前瞻性研究。而这一“高大上”实验室却安家在同济大学附近的一条老弄堂里!
四平路1028弄,一条不起眼的内街,沿街房屋几乎都在装修。“这条街的名字可是很潮:‘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Living Line)’。”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告诉记者,除了阿斯顿·马丁,即将在这里扎根的,还有白电巨鳄海尔集团、知名艺术家朱哲琴的声音实验室,还有材料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创意机器人实验室……
诸如此类的新鲜事,同济大学周边还真是不少。比如,曾经的麻辣烫店面,如今变身玻璃博物馆;一个普通的电话亭,被改造成了全国首家街头美术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一连串动静,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正在酝酿升级的前兆。十余年时间,完成产值从50亿元到370亿元的跨越式发展,这条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集群带,一种新元素正在集聚,引发裂变。
这种新元素,叫作“设计”。
电话亭改造成的街头美术馆
用创新走出“微笑曲线”底部,突破“成长的烦恼”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大多数人心中,关键词应该是“建筑设计”。从上世纪80年代“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起步,如今以同济大学为核心,以控江路、大连西路、密云路、中山北路、杨树浦港为界,面积2.64平方公里。周边企业3200多家,其中超过60%的企业与建筑设计相关,产业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员工超过3万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刚完成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做的一项“体检”。“体检报告”的核心指标引人深思。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核心区域的总产出,过去十多年,年均增长率一直稳定在13%。到2017年,产值已突破370亿元。但是,设计企业的人均年产值十年间却一直维持在50万至80万元。”陈强坦言,两相对比,可以看到“环同济”正在经历一些“成长的烦恼”。
分析个中原因,陈强说,“环同济”是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为主导产业的市场。过去十多年,平均一年一个百分点左右的城镇化率增幅、房地产以及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都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而现在,需求侧逐步萎缩,“环同济”的空间和产业载体供给也已越来越跟不上旺盛的创新需求。
包括陈强在内,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到:设计产业链的附加值集中在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集成服务、品牌建设,中间环节附加值较低。而“环同济”不少企业就处于这一设计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部,也就是“高端行业的低端环节”。
如何走出“微笑曲线”底部,突破“成长的烦恼”?在数字经济崛起、创意经济奔腾的当下,“环同济”以创新升级的内生需求已越来越迫切。
以“大设计”为驱动力,撬动“环同济”整体升级
“‘环同济’要从1.0版升级到2.0版,设计是必须抓住的机会。”显然,娄永琪所言的“设计”,指的并非传统的设计服务,而是“大设计”理念。“要以‘设计思维’整合科技、创意、商业模式,创造和引领未来需求,并用需求倒逼技术创新和应用。这一‘设计驱动’创新模式,完全有可能成为撬动千亿元级规模新经济的新支点。”
以设计作为创新引擎,带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整体升级,越来越多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是2.0版“环同济”继续高速增长,并直接对标“设计之都”建设,成为上海文创产业经济高地的有效途径。
“设计”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同济大学,很多师生正从身边的变化,对“设计”所撬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了全新的洞见。
由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主任刘力丹创办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猴科技”推出的一款螺丝刀套装,去年在网上一开售,就卖出70万套,迅速成为“网红”。原来,这套螺丝刀是与德国著名工具品牌Wiha联合开发的,24枚Wiha精密批头由内置磁铁吸附在内盒中,外置铝合金收纳盒,设计如此精巧并精工严密打造,售价只有99元。
“螺丝刀并非人人都愿意掏钱的必需品。很多人买它,是中意它的设计。”娄永琪分析,过去,“设计”只是一项服务或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今天,“设计”完全可以创造需求,并为人们的生活定调,“设计”甚至成为未来经济最重要的初始投资。
或许,这也正是今天“环同济”在升级关键期的新力量。“环同济”周边,创意设计氛围日益浓郁。近年来,同济大学已先后建成中芬中心、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021孵化器等若干互相支撑的学科发展平台。
巨石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会点燃茅草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出现,本来就是一个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结果。知识溢出、技术辐射、产业集聚、人才荟萃,正是这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同济模式’才取得了成功。”结合即将完成的课题,陈强认为,助力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打造“环同济”升级版,无论是功能定位还是内涵提升,都有赖于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在娄永琪眼中,四平路1028弄这条弄堂里正在进行的实验,将展示“大设计”可能带给“环同济”的美好前景。“目前,不少相信这个故事的企业和行业大咖都已入驻,这些企业和行业大咖就像一块块石头,已经成形、且有分量。他们来了,他们的粉丝也被吸引来了,这些年轻人就好像茅草。”娄永琪说,大学和这个社群所起的作用,就是让这些“石头”相互碰撞,产生各种创意创新火花。而这些火花会直接点燃巨石身边的茅草——那些身处“环同济”的年轻人。“对大学来说,点燃年轻人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梦想和激情,这才是根本。”
事实上,这就是如今很多人好看“环同济”升级版的主要原因——在这里,始终有一种得天独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大学“破墙”,政府鼎力支持,社区共同参与,在这种共建合作模式中,大学优质资源不断向社区渗透,人才培养得以实现无缝衔接,适合大学生和草根创业者“闯荡”的生态群落,将萌发一颗又一颗希望的种子。
来源: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