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强大脑》持续热播。在最新一期的国际赛第一场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学霸、高考状元孙勇,与人称哈佛“万金油”的学霸哈利首次交锋。在通过计算巴克球的竞赛中孙勇以时间优势险胜,场面一度十分激烈。赛后许多人认为哈佛学霸哈利在“脑力”上并没有输,原因是他在比赛中算出最难一道题,而因为失误输在一道简单题上。
对此,清华教授说了一句:这能看到中国和美国教育的差别,哈利,你的基础数学训练不够好!
首先,让我们弄清楚巴克球究竟是怎样考验大脑的?
“魔力巴克球”是一种由多个磁性相同的金属球组成的磁石艺术品。每个球有相同的磁力连接原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方式,可以创造出无限多种几何体。
比如这样......
▲比赛最难一题
然而类似于这样的结构,比赛主办方准备了80个作为题库,由嘉宾从中挑选5个作为比赛题。双方选手不能接触巴克球,只凭观察算出每件工艺品所用的巴克球数量。同时开始,正确率优先,用时最少的选手获胜。比赛的容错范围是1000个球正负10个球。
▲结(mei)构(you)复(ren)杂(xing)的五道题
清华教授点评:从比赛结果,看中美教育差别
此次《最强大脑》国际赛,邀请来自中美学术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作为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罗伯特·带西蒙。
在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根据双方选手的表现,施一公做了点评。
孙勇除了1号题之外,其余四题分毫不差。这体现了在计算和空间想象能力上扎实的基本功。唯一可惜的是没有在第一题上再多花点功夫。
在施一公看来,2号题是最容易的一道题,但对于送分题哈利却出现了在计算上的失误。表现出的问题是,哈利在基础数学的训练上做得不够好。
施一公对于比赛结果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中美教育在方式上确实存在着差异。中国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主张标准化生产。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强调掌握基础知识。
美国的意识形态则源于所谓的天赋人权,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性,更将就个体发挥到极致之后对于国家的贡献。
在固化思维下,很多人简单粗暴地把美国=有创造性,数学差,中国=数学好,死板,创造性不足。举例来说,我们看中国人写的教程,往往干活或条条框框的东西较多,演绎的案例之类较少;而西方人写的教程,往往条条框框很少,演绎的案例较多。这其实是一种教育上体制上的差别,导致个体的方法论不同。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是个人素质培养的最主要方面。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的家庭教育占70%,而这个情况在美国要占到50%。
从教育目的来说,美国父母希望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一个能自理的“独立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当孩子还年幼的时候,父母就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出发,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式。在学习方面美国家长也很少监督孩子作业是否完成,相反更注重发挥他们的天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反映了美国家庭从小希望孩子独立的愿望。
中国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努力有一个美好的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他们不会把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放在首位,相反,他们处处为孩子考虑,规划未来。在教育上以克己复礼为标准,强调集体的意义,由此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学习方面,如今中国的K12教育,家长监督已经成为孩子学习的重要环节,以各种形式如小学家长群收发作业,督促辅导。这种广泛的模式让中国学生有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行为习惯。
中美教育目的的差异,导致孩子在能力表现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学生的计算、背诵各种基本功扎实,在数字计算拥有绝对实力。当然教育方式也在逐渐的提升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设了更多发散式学科。再加上各种青少年科技大赛、创新大赛,给中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中美学校教育的差异
在课堂教学上,美国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老师讲课的时间至少占课堂教学的四分之三。中国老师一般都非常重视记忆的作用,认为其对于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有重要意义。背课文、背公式,是中国课堂上最常见的记忆形式。通过大量锻炼记忆能力,使得中国学生掌握更大的知识维度和大脑计算模式,学生的优劣在于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在美国,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而老师只充当导演角色,他们用各种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美国教育强调个体本位,中小学教学都已学生为中心,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留个学生动手动脑,从小鼓励学生做研究。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的师生关系也是导致中美学生能力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数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一直把“尊师重道”看做师生交往的重要原则。老师和学生的等级和规矩是需要严格遵守的。举例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想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举手示意,获得老师同意才可发言。这样的约束可让大部分学生“不出错”,少走弯路。在孙勇战胜哈佛的哈利后,我们要赞叹中国教育在学生智力开发上的良性影响。美国的老师更像是课堂的运营者,而尊重是建立在双方的基础上,即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他们独立个体的形象。这样的关系给了学生很大的独立空间。我们在谈论中美学生时总认为美国学生更有想法和创造力,其实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而是深入到教育理念层次的差异化体现。
编辑:李晨琰
*本文综合自“北美留学生日报”“老左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