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涛在家里练习钢琴o(班主任李贞供图)
本报记者 钱钰
2016年上海中考结束后,华东模范中学监考老师王勤在朋友圈晒出的一个大男孩很快“火”了———因为监考老师王勤的一个暖心举动,这个“00后”大男孩在临走前不忘向老师道谢,而且还默默地打扫完考场。他弯腰捡起废纸的背影令王勤感动又难忘,成为最美丽的定格。这个男孩就是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九(4)班学生沈涛,一个谦卑善良又懂得感恩的大男孩。
“我真的想把最好的祝福都送给他”
王勤在微信中写道,“这个考场这回监考,让我最难忘和感动的是一个静教院附中的孩子,因为考场内有一个电扇有点问题,这孩子不停出汗,紧张地问我可不可以开风扇,我如实相告。看着他汗水粘腻,我于心不忍把他往前挪到门口,让他可以吹到一丝微风。谁知道,考试结束,他没有走,留下来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每一个角落的所有垃圾,我好奇地问他,是不是他们班主任要求的,他说,不是,来的时候这里很干净,走的时候也应该这样……谢谢老师在考试期间的照顾……”
听完孩子的这番话,王勤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这样谦卑善良的孩子,是那样地像一块宝石,闪耀着光芒……尽管,这次数学考试压轴题有一定难度,我却分明看到这个孩子公正的字迹写满了最后的考题。分数,此刻显得渺小很多。”王勤感慨道。
这条充满温情和感动的微信很快在朋友圈传开了。昨天,记者联系到发帖人王勤,她回忆说,中考最后一场数学考试,老师开教室最前面的电扇时发觉调速器不好用,只能定在最大档位,但这样噪声就比较大。“当时,有个男生提出开电扇,我把实情告诉他。这个孩子很懂事地点了点头,就认真做试卷了。我看到他不停地擦汗挠痒,实在不忍心,怕影响他发挥,就征求他的意见,问是否可以帮他安排到靠近门口的位置。他很高兴地连声道谢。”王勤说,这个孩子坐在第一排靠墙的第一位置,她就轻轻地帮他挪了位———既可以吹到风也不改变格局,没有打扰到别的考生。
更吸引和打动王勤的,是考试结束后男孩异乎寻常的举动———捡垃圾。男孩整整花了5分钟,从头到尾把教室的每一排桌椅以及地面都仔细巡视过,连藏在角落的垃圾也不放过。手里捧不下了,他就把垃圾装在自己的透明文件袋里。
男孩认真捡垃圾的举动深深打动了王勤,“这样真诚又认真的孩子令人感动,我真的想把最好的祝福都送给他,只是当时太仓促了,很多话都来不及说。这个孩子给我的震撼很大,我的微信发出后,也收到很多回复,这就是正能量吧。”王勤说,从这个孩子身上,她看到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她渴望有更多的孩子在期待中变得品学兼优。
“00后”男孩说自己只是做了分内事
随着微信传播,主人公沈涛瞬间走红了。“没想到,捡个垃圾也能上报纸啊?我其实也没做什么,我捡垃圾的消息‘刷屏’后,同学们还开玩笑说,沈涛变成了‘捡垃圾小达人’了。”这个“00后”大男孩说,自己只是做了分内事,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传播效应,而且附校的学生很多都跟自己一样,考试结束后会主动把座椅放回原位、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只不过他们做了,没有被看见。我比较幸运,借助互联网效应让大家都认识了我。”
为何会想到默默地打扫考场? 沈涛的回答坦率又可爱。他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中考积攒人品,人品好了,说不定考分能高些,也算是对自己的美好祝愿;二是自己也曾打扫过考场,看着原本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的考场,经过两天考试后,出现了各种饮料瓶、草稿纸、餐巾纸和条形码薄膜,将心比心,清洁人员心里肯定不是滋味。“第一天来到考场,这里很干净,我觉得有责任把考场恢复成原来的模样。其实,在附校我们一直接受这样的教育,不仅要做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做一个让大家都喜欢的人。”沈涛说,其实应该说感谢的人是他,监考老师的关爱及时改善了他考试时的心态和身体状况,让他得以正常发挥。
在班主任李贞眼中,沈涛是一个非常善良又懂得感恩的孩子,如今的他已经被市西中学预录取。“你对他付出一分的好,他就会回报给你十分。”李贞说,今年3月份,沈涛参加了某名校的自主招生活动,在实验操作中不慎划伤左手缝了12针,忍着剧痛,善良的他还安慰起了老师,“老师,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是我自己不小心”。
由于左手受伤直接影响了沈涛的体育中考,最终,老师为其申请了缓考。尽管不能与“大部队”一同考试,沈涛还是为每位同学买了蛋糕送到考场。“他真是个贴心暖男,一是为了感谢受伤期间同学对他的照顾,二是考虑到游泳考试体力消耗大,考完后给大家垫垫饥。”李贞说,不仅如此,他还给每位参加游泳考的同学写了寄语,放在他们的桌上。
在班上,沈涛是绝对的“学霸”,但他没有“学霸”的高冷范儿,永远有求必应。只要叫一声“沈涛”,他准会笑眯眯地应你,然后,你尽管把难题丢过去。沈涛的语文老师王晓燕说,若没有听懂,他还会迅速换一种角度解释。为此,他牺牲了不少课间十分钟,但从不拒绝。即便在初三最紧张的日子里,九(4)班的教室里也仍是“涛声依旧”。
学校要教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
“我听闻沈涛的故事后,比听到学校中考考出了全区第一名还要高兴,我们就期望有这样的学生,不是一个而是一大批。”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昨天踏进校门后,沈涛的语文老师王晓燕第一时间向校长汇报了这个引以为傲的“大新闻”,“老师们都很兴奋,比自己的学生考了最高分还要高兴,纷纷在微信群转发点赞,这也反映了学校和老师的追求,我们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在张人利看来,上海正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何为核心素养?就是学生能够带走的东西,即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沈涛的故事让我们教育界反思———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 在我看来,比起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这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东西,也是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张人利说,用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近期,一些民间的初中排行榜深受家长追捧,在张人利看来,这种排名榜不仅不科学,而且与教育界要推进的“绿色指标”格格不入。排名之争背后,学校也应该反思,我们到底要追求怎样的学业质量,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成长土壤?什么样的排名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