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对现有教学体制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离我们似乎很遥远的“走班”,现在不得不在很多高中全面推行。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学校实行走班制后,“学生是走起来了,老师的课却上不下去了,更不要说去盯他们的学习了,有老师担心,再这么搞下去,教育质量肯定不靠谱”。
同样纳入高考改革试点的浙江海宁高级中学,不仅走班,学生还可以选择老师。在校长周彬看来,“走班教学”和教学质量,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从行政班教学向“走班教学”转型,需要转变的远不只是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形成支撑“走班教学”的管理机制与责任体系。如果传统管理体制和责任体系不改,“走班教学”就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折腾。只是花瓶里的花,只能收获一时的鲜艳,难逃凋零的结果。
“有质量的走班教学”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并重新定位学生与学习、教师与教学、学校与管理的关系。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选择老师,最后淘汰的是老师,老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中逆转;让学生选择学科,最后淘汰的是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可以实现重构。我们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既可以让学生因为自主选择承担的责任而成长,还可以看到学校因为学生选择而可持续发展。
学习究竟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影响的却不仅是学习态度,更是学习结果。
在行政班教学中,永远都是学生等老师上课,但,老师上课讲什么,用什么方式讲,却永远只有老师自己知道。那么,如果学生连学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有学习的动机或学习兴趣呢?
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他们有学习什么的兴趣;他们也没有抽象的学习动机,只有学习什么的动机。因此,“走班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走起来,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走,在从一个教室走向另一个教室的路上,需要他们思考“我去这个教室,上这位老师的这堂课,究竟想要学到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所以,“走班教学”带来的变化,并不是教学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学生学习动机上的变化。
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务实的做法。但当我们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时,他们真的愿意接受吗?他们又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呢?
只有把学生的“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未来”打通,学生才愿意为了明天担负起今天的学习责任,这就是我们说的高中生生涯指导,但这绝不是靠一门《高中生生涯指导》课程就能达成的。
为了帮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视野投放到更远的未来,能够真正明确自己的志趣,海宁市高级中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希望他们在活动中确证自己的兴趣方向。
比如我们的社团建设往往会告诉学生:“你今天在学校选择哪一个社团,很可能意味着你明天选择哪一个行业;你今天对待社团的态度,就意味着你明天对待工作单位的态度;你今天在社团中的地位,就意味着你明天在工作单位的地位”。
我们请海宁市高级中学毕业的学生把大学使用过的专业教材寄回母校,让学生可以看到今天所学的高中知识,在大学会延伸到何处,会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产生什么样的贡献。我们邀请各行各业的人来学校,向学生讲解自己行业的酸甜苦辣。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让美好的一面成就学生的学习动力,用痛苦的一面造就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
人生可以有很多的理想,但所有的理想都必须考虑既有条件,所有的行动也必须遵守已有规则,帮助学生塑造人生的理想,也必须帮助他们学会遵守规则。海宁市高级中学的选课也需要“秒杀”,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让学生了解,学校也只能在已有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不意味着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如果上了一两年的课,什么也没有学到,那肯定非常不开心。判断他们是否学到的标准用教育术语来讲,是教学成效;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教学成绩。既然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了,那教学的责任就该还给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实效,是否能够吸引学生,都决定了教师能否拥有岗位。不让教师真正对教学负责任,就是一种折腾。
学生在学校里一旦“走起来”,学校就很难决定学生该进哪间教室,上哪位教师的课。如果“走班教学”只让学生走,但不给学生选择教学班级和学科老师的权利,那走班就只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折腾。因为不论走不走班,学生都是被动学习。我们把选择教学班级和选择学科老师的权利,都一并给了学生,当然也把承担选择结果的责任,也借机还给了学生。
可是,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了,是不是教师就可以“解放”了,可以只上课,而不用担心自己的教学效果了呢?
每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责任,当这个职业不需要你负责任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职业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让学生走起来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室还给了教师。那么教师就得想办法吸引学生到自己的教室里来。
在行政班教学体制下,老师不用担心没学生可教,也不用担心没课可上。但是来上课的学生未必认真听,听课的学生也未必认真学。现在学生得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了,但他却不一定要来听你的课,也不一定要来向你学习,这就是“走班教学”制度下,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
本次高考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尤其是学生可以选择哪些科目作为高考考试科目。一开始我们都认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做决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并没有被固化,但学科的强弱却被各种各样的数据所强化,并最终成为学生做出选择的依据。
面对升学的需求,学生如果完全按照兴趣选择,而不考虑就读学校在学科教学上的实力,以及自己在该学科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选了却考不上大学。当学生普遍把就读学校学科教学实力作为一个选择标准时,特定的某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就会成为该校的主导学科,慢慢的这些学科就会变成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当学生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具体学科实力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得到了照顾。
事实上,让学校围着学生转,学生选择就会决定教师岗位。每个教研组的工作态度与教育业绩,会汇聚成这个教研组的学术声誉,而这将成为学生是否选择这个学科作为高考学科的重要依据。学生的选择,则将影响整个教研组的教学岗位数量。
最近海宁市高级中学对高一学生的选科情况进行了预调查,发现高一学生的选择深受最近一次高二学考成绩的影响,导致有的学科比上一届少了将近100名学生,这就意味着该学科教研组必将失去两到三个教学岗位。因为海宁市高级中学授予学生选择任课老师的权利,所以同一教研组内的老师究竟能否上岗,上岗后可以教高考学科班还是学考学科班,每个班会有多少学生,都由学生的选择决定。
学生会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呢?
从海宁市高级中学学生的选择结果来看,三类教师受到学生欢迎:一是教学效果明显的,二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三是“颜值”比别人略高。
当然,有的老师并不一定课上得好,但他们非常善于与学生打交道,善于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捕捉到幸福的元素,这也会受学生欢迎。那些“颜值”高的老师,不一定特别漂亮或特别帅气,如果自己生活特别阳光,也特别有生活品位,也会为自己赢来不少的“粉丝”。
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以及自己教学风格的可接受程度等。以前讲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总是说如何提高老师的学科水平、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当把“选师权”交给学生时,就等于承认了学生选择老师的标准,就是老师提高自己的重要依据。让学生选老师,目的不是淘汰老师,而是让老师不断地发展自己,而学生的选择标准,就是老师的发展方向,至少是发展方向之一。你不可能在三个方面都做得非常优秀,但如果你一个都做不到,可能原本追随你的学生就会追随到其他教师的教室里去了!
管理水平决定教育质量,让学校对管理负责任。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成了——营造更好的学习风气,营造更好的教学风气,让学生学得更好,让老师教得更好。
学生能够而且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负责。那么,学生就会觉得听课是一件幸福的事,学习是一件有成就的事。此时,学生就不会再把学习视为责任,而是视为权利。那学校需要干什么呢?
这就要求学校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验证自己的学习进程,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就。就需要学校营造一个以努力学习和积极进取为荣的学习风气。
尽管老师都对自己的教学负责任了,但学校还是希望老师教得更好,希望有更多好老师涌现。这就要求学校要为好老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为老师教得更好营造更好的教学风气。由于“走班教学”的开展,不同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一样,不同教师的教学进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学校要从更宏观的层面管理教与学过程,给教与学更大的个性化空间。
“走班教学”远不只是让学生走走,而是在改变教育中一些的本质问题,重新造就课堂生态模式。比如,在行政班教学中,班级是班主任建好的,学科老师去上课就可以了;但在“走班教学”中,上课的老师得先自己组建一个班,然后再给这个班的学生上课,否则这个班就是散沙一团。在传统的行政班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学习和问题的解答则是在课后的作业批改和辅导上,这也是高中老师非常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知识讲解与问题解答相比,不论是所花时间还是难易程度,都不如后者。可是,我们却把最重要的上课时间,用来进行大量相对简单的知识讲解,于是大家不得不再花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完成更为重要的问题解答工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宁市高级中学做了落地版的“翻转课堂”,提前一周把学生下周要学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知识的学习尽量在课前完成,把问题与疑惑带到课堂来。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减少知识的讲解时间,课堂教学重心用于学生疑惑的解答和问题的解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必须在课前认真准备,因为课堂会成为学生“厮杀”的阵地,谁预习得好,谁就能在课堂上先行一步,从而主导课堂,谁滞后一步,谁就会被淘汰。
此外,在高考新政下,由于课程分为不同类别和层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的重心,就不再是教学管理,而应该是课程领导。学校管理课程内容、教学难度与教学进度,课堂教学则还给教师,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来展现自己,吸引学生,成就学生。这样既可以让全校最基本的学科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还有助于学生在不同老师与不同层级的课程间进行再次选择或者转换。
在传统的高考体制下,对学生进行成绩排名,并以此督促学生学习。但在高考新政下,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课表,课程的组合和层次都不一样,这也就意味着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成绩排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分学科、分不同组合、分不同层次的方式,加强对学生优势学科的表扬,让学生真正从以前的“取长补短”转向“扬长避短”。
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变化——没有了排名第一的学生,只有让自己的优势学科发挥得最好、让自己的学科组合成效最明显的好学生。
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的学生,但一定要想办法让所有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未来负责,这样才可能保证他们进入社会依然勇往直前;一所学校也不可能让所有老师都得到优厚的待遇,但一定要想办法让优秀的老师有好的待遇,这样大家才有做“好老师”的理想;一所能够不断涌现出优秀学生的学校,一定是好学校;一所人人都想做好老师的学校,一定是好学校;一所好学校,一定有好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这所学校持续地好下去,高考新政给了我们形成这个管理机制的机遇,“走班教学”则成就了塑造这个管理机制的机会。
文/周彬(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