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走进开学才一周的上海科技大学,比张江校区的新楼更有看头的,是这里的“新人”。
除了今年首度到来的大一学生眼神中流露出对于大学的各种好奇,连这里的老师们,你都能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其内心的激动与期待。
“再过几分钟,我就要和我的学生们见面,千万不能迟到。”10月11日中午11时50分刚过,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鲁雄刚开始不断地看手机上的时间。鲁雄刚是新生导师,中午12:00,他和学生们约定一起吃午餐,准备和他们聊聊开学一周来的情况。
上科大不设专职辅导员,但似乎每一位导师都承担了辅导员的工作,为本科生的学业、生活、职业规划等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可能遇见的问题——不管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这些工作都由导师们合力承担。
对于“办一流的大学,师资是关键”这句话,学校有更深的思考:不仅要创造一种制度吸引好老师,更需要建立一种制度和文化,让老师自觉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堂课可以点燃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
在开学的第一周,新生们忙着和各门课程的任课老师打照面。据说,很多学生上了第一节课,就养成了早起占座的习惯——不是教室座位少,而是老师上课太精彩。古灵精怪的90后,期望离他们心目中的偶像近些,再近些……
山东考生吕文涛,目前就读于上科大信息学院,是今年学校的4位校长奖学金获得者之一。上周五,这位“学霸”上了大学里的第一节生物课。这堂由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吴家睿教授主讲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让向来喜欢编程的吕文涛感到“震惊”,不由对生命科学产生了兴趣。“吴老师太牛了,第一堂课就给我们带来了国际最新一期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他借着这篇文章介绍当今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几大前沿问题。讲课过程中,他居然还帮我们把高中的数、理、化、生等学科的知识都串在一起复习了一遍。”在鲁雄刚和学生们的午餐见面会上,一位新生也在轻松的交谈中无意坦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本来想申请转学院,不过听了吴家睿老师的课,我决定不转了。”
记者从上科大获悉,截至今年9月开学,学校到岗的教师已近300位。教师团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常任教授,目前正式聘任的有近60名,他们主要来自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另一部分是学校的特聘教授,主要来自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外籍著名教授。学校200多名特聘教授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以及众多的中国“两院”院士等。
对于教师的教学,上科大有自己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很多知识都可以由学生自己获取。对老师来说,上课当然要把理论知识讲清楚,在此基础上,老师更重要的作用应该是通过上课,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上科大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说,这才是上科大对教学的要求。
书院里,住进了校长……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科大还实施了两项相互关联的管理举措:一是书院制;二是导师制。
“对学生来说,大学的学习光靠坐在教室里听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空间和平台,让学生们能延展在课堂上的学习。”鲁雄刚介绍,学院和书院一同构成本科生在上科大的“坐标系”:与学院教育侧重于专业能力培养不同,书院更像一个家,承担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
在上科大,书院以学生的宿舍楼为载体,被打造成一个开放的、教学相长的社区。除了提供学生住宿外,楼里还有导师办公室、图书阅读室、咖啡吧、自修室等各种提供给师生一起研讨、交流的场所。
根据上科大的安排,在学期的每一周,都有两位新生导师入住书院,连兼任导师的校领导都不例外。每一位入住的导师,都要在楼里“挂牌亮相”——在一楼的公共信息栏张贴自己的研究方向,Email地址,接受学生的咨询。
“十一”长假后的那一周,入住书院的正是印杰。
“住宿书院的头一天,我确实担心自己门庭冷清。要是一直没有人来找我,怎么办?”于是,印杰选择“主动出击”。到了晚上,他听到楼层里有了动静,便到学生寝室去串门,看看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的安排。在一间活动室里,学生们正在选举楼层的层长和各类事务长,印杰看了个热闹,自觉退出了。“上科大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书院的事务老师一般情况下不插手。”
组“金牌战队”,教授们拼了
以小规模的办学,保持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对上科大来说,这一“小”一“高”之间,有着诸多微妙的关系。
和传统院校实施的导师制不同,上科大的导师制,准确来说是“1+2”的导师组制,由学校1名常任教授和来自学校周边“大院大所”的2名特聘教授组成导师团队,对接由5-7名新生组成的团队。不少上科大的教授们非常清楚,导师组制之所以能顺利推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小规模”。根据上科大的目标,学校的师生比设定为1∶10-1∶12,和国内很多985高校相比,上科大的师生比要高得多。
全新的“1+2”导师制,吊起了众多教授们的胃口,大家纷纷组织“战队”,比拼育人的实力。
上科大生命学院教授刘志杰,为了给学生们组一支“金牌战队”,竟把中科院院士饶子和也拉了进来,他的另一个“盟友”,则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丁建平,这是一位“杰青”获得者。
这个阵容强大的导师组和新生的第一次见面,就在开学典礼后。那天,饶子和院士和几位本科生亲切交谈,还带去了两名年轻助手作为“外援”。在这次新生导师见面会上,3位导师都向本科生发出邀请:来我们的实验室看看吧。
上科大生命学院的新生刘奕告诉记者,在开学第一周和导师见面后,他已经参观了导师实验室,并被破例允许在导师的一个实验室“打杂”。“我的专业知识还很少,按道理不适合进实验室的。但导师最终还是允许我参与实验结束后的一些器材整理工作。”在开学的第一周,让刘奕最得意的事情莫过于“从今而后,我可以像寄生虫那样赖在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