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也能写学术论文!仅仅在复旦附中,学生去年在数学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有13篇。看点是,这些学生都是中等生,数学成绩并非最好。这得益于学校设计的拓展课程体系,并进而展开的中学生学术计划。
复旦附中为学生开设了8大课程板块,分别为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社会与发展、数学与逻辑、科学与实验、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单单数学拓展板块就有数学与哲学、博弈论初步、数学与文化等9门拓展课。其中汪杰良老师教授的《数学欣赏》与《数学研究》课程,吸引了不同群体的学生。
“我在初中参加过数学竞赛,但过去我对数学的兴趣仅仅满足于用巧妙的方法解出一些难题,直到上了数学欣赏课,我的‘数学价值观’才彻底改变。原来数学也很美丽。”已经被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预录取的高三学生姚源说,而他也是复旦附中实行拓展课程以后,第一位在专业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学生。
据统计,复旦附中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课题,有3分之2是学生在拓展课的课外阅读中得到的启发。学者认为,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兴趣非常重要。学生如果能及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到了大学才会比较快递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美学家李泽厚说:“美感是尚待发现和解答的某种未知的数学方程式。”不论是在文学、艺术、科学等任何领域,数学之美都无处不在。即便是看似与数学风马牛不相及的古诗词,也不难发现数学之美。
诗中的形式之美
诗之所以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首先在于它的形式,一般的古诗两句为一组,依次向下排开,一联中上下句字数相同,一首好诗甚至在出句和对句中的每个词词性相同,意境相对,加以对偶在诗词中的运用,使诗句整齐划一,公正匀称,形成强烈的数学对称之美,这是一种自然美的客观反应,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球形和圆形之美,便在于它们直观的对称性。不论是几何还是文学,在形式上他们都有着奇妙的同一性,其对称性,便是和谐,便是美。
谈及诗词形式美,不得不提的是回文数与回文诗——
在正整数中,一个数无论从左往右读还是从右往左读都是同一个数,这个数就被称为回文数;比如11,575,89111198……还有一种回文算式,如3×51=153,6×21=126,4307×62=267034,9×7×533=33579。
回文诗则是根据汉字语言特点创造的修辞方法,正过来念和倒过来念都能够成立。
广东茂名市有一座观山寺,石壁上也刻有一首回文诗,不论是顺读倒读都是一首渔舟唱晚七律诗,浑成自然,无限妙趣。——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壁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冷,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堙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宋代诗人李禺更有一首别致的回文诗,称作《夫妻互忆》诗,顺读是一首情诗,抒发丈夫对妻儿的眷恋;倒读又表达了年轻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隔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子。
回文诗有各种各样的撰写方式,但它们都能体现数学的对称之美。例如下面这一例,传说是秦少游所作,全诗14个字,却是一首七言绝句,甚至和数学的轮换对称之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
分解开就是——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比起回文诗、回文联,回文词的难度更大。清代董以宁的《雪江晴月》顺读时为《卜算子》,倒读时平仄韵脚改变,则成了《巫山一段云》,可见作者用词用句之奇巧——顺读词云:明月淡飞琼,阴云薄中酒。收尽盈盈舞絮飘,点点轻鸥咒。晴浦晚风寒,青山玉骨瘦。回看亭亭雪映窗,淡淡烟垂岫。
倒读则为:岫垂烟淡淡,窗映雪亭亭。看回瘦骨玉山青,寒风晚浦晴。咒鸥轻点点,飘絮舞盈盈。尽收酒中薄云阴,琼飞淡月明。
诗词中的数字之美
数字深受诗人青睐,数字与诗歌结合,可以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诗词中数字的运用往往可以可使诗歌对仗工整,朗读时可以使音节更为铿锵,富有韵律美,如清代陈沆有一首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郑板桥也有咏雪数字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诗句构思巧妙,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细读别有韵味。
诗词中运用数字进行的对比也成为诗词的一大亮点。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汉代司马相如到了长安,官运亨通,被拜为中郎将,欲休其妻卓文君另攀高枝,便派人送卓文君一信,内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此书虽只有短短几个数字,寓意却全在其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岂曰无“亿”?无亿,无意,无忆。卓文君猜到家信休妻寓意,当即悲愤地用上述数字巧妙地写下回信,广为人知。
诗词和数学看似非常遥远,一旦结合,却能擦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诗词往往“以美启真”,而数学往往又是“以真启美”,虽方向不同,实则同一。(作者为复旦附中高一学生)
【相关链接】
中国古代趣味
诗题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好几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众僧刚好都用尽。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名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我国古算书《孙子算经》中,有这样的问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之数,剩二,五五之数,剩三,七七之数,剩二,问物几何?”明代数学家程大为在其《算法统宗》中用诗歌概括了这个问题的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国外的趣味诗题
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大约生活于公元246年到公元330年)对代数学发展有巨大贡献。他的《算术》一书,共十三卷。这些书收集了许多有趣的问题,每道题都有出人意料的巧妙解法,后人把这类题目叫做丢番图问题。
但丢番图唯一的简历是从《希腊诗文集》中找到的。这是由麦特罗尔写的丢番图的“墓志铭”。“墓志铭”是用诗歌形式写成的:
“过路的人!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他一生经过多少寒暑。
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
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
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年程,
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五年后儿子出生,
不料儿子竟先其父四年而终,
只活到父亲岁数的一半。
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
悲痛之中度过了风烛残年。
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大,
才和死神见面?”
请你算一算,丢番图到底活到多少岁?
希腊名著《希腊文选》上著名的数诗题“爱神问题”——爱神的烦忧:
爱神爱罗斯正在发愁,女神基朴里达问根由:“你为什么烦忧?我亲爱的朋友!”
“我在黑里康山采回仙果,路遇缪斯诸神嬉戏抢夺。攸忒皮攫十二分之一,克里奥拿走五分之一,退里亚取了八分之一,廿分之一属了麦蓬麦尼。四分之一被忒普息科里抢走,七分之一到了厄拉托之手,坡力欣尼亚拿的最少,也还有三十个仙果进口。攸累尼亚占了一百二十个,卡来奥皮更有三百个之多,我回家时几乎两手空空,唯有缪斯们留给我的五十个仙果。”
爱罗斯当初采摘,共有仙果几颗?
文/周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