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19年的凌耀星是我国著名老中医,祖籍归安(今浙江湖州),终身研究《黄帝内经》为主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据史料记载,凌耀星的远祖凌云是湖州十大名医之一,于明孝宗年间被聘为御医。
1936年,18岁的凌耀星追随父亲凌禹声学习中医,研习《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整整8年,边读书边临床侍诊。
1944年,她悬壶沪上。
1946年,全国举行国医资格鉴定考试,考生达3000多人,合格者仅362人,凌耀星名列第21位,荣登女子榜首。
章巨膺筹备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时,邀请凌耀星“出山”任该校教师,使她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校元老。
今天,作为对《内经》研究泰斗凌耀星95岁生日的贺礼,岳阳医院举行凌耀星学术经验研讨会。记者提前采访发现,在一众传人中,80后中医学生姜凤依比较特殊,她是凌耀星的外孙女。在等待将近半世纪后,这名“御医”后裔终获孙辈接过医案,“归安凌氏”的家学一脉得以延续。这是医学院、医院、家族多方努力的结果,而这背后也隐隐透露出“家学渊源”传承之艰难。
中医泰斗后继乏人的尴尬
“凤依,你一定要好好学医,一定要留在这里,把你外婆的思想传承下来。”昨天下午,正是筹备凌耀星学术研讨会的最后时刻,凌耀星的徒弟、凌耀星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吴士延教授把姜凤依叫到跟前,耳提面命。
姜凤依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七年制学生,今年是学医最后一年,吴士延担心,“孩子心思活,毕业时怕会转方向。”吴士延说,此次凌耀星学术经验研讨会上,上海中医大和医院领导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要确定将姜凤依留在岳阳医院的凌耀星名老中医工作室。
把尚未毕业的姜凤依纳入名中医工作室,还“惊动”医院和医学院领导亲自关照,在全上海的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里都算是破格了,这背后,是老专家们对“中医世家”传承的殷殷期盼。
说起凌耀星,学中医者都对她的“凌耀星内经讲稿”耳熟能详。生于1919年的凌耀星是我国著名老中医,祖籍归安(今浙江湖州),终身研究《黄帝内经》为主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这份坚持,与家学渊源不无关联。
据史料记载,凌耀星的远祖凌云是湖州十大名医之一,“精熟针灸术,凡经其以针灸治者,无不见效,遂有医道名闻天下之称。其为人慷慨,讲求医德,凡求医者,不计日夜,不辞风雨,无不疾赴。对因贫困无钱医治者,不取半文。于孝宗(1488-1505)年间奉召至京,被聘为御医。与李时珍一起同列《明史》”。
此后,凌氏后代世传祖业,到凌耀星,是第十六代传人,也是家族中第一位女医家,似乎也是最后一位——凌耀星的四个子女无人学医。后继乏人,这是许多中医世家的尴尬。
数千份“医案”吸引外孙女
医学界颇为讲究“世家”,中医界更是如此。老中医说,耳闻目染的熏陶,非医学院校所能比。凌耀星就是一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凌氏在青浦地区已闻名遐迩。1936年,17岁的凌耀星追随父亲凌禹声学习中医,研习《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整整8年,边读书边临床侍诊。直到1944年,她悬壶沪上。
1946年,全国举行国医资格鉴定考试,包括台湾省在内,考生达3000多人,合格者仅362人,凌耀星名列第21位,荣登女子榜首。至1956年,家住虹口山阴路的凌耀星已小有名气,前来求医问药的人很多。也因如此,当章巨膺筹备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时,第一个就想到请她“出山”当大学教师。凌耀星成为中医大创校元老,学生如今遍布海内外。
“作为医生肯定是希望子女学医,但外婆从来不给我‘洗脑’,倒是从小送我去学书法、国画,她认为这是中国人的根,不能忘。”姜凤依自幼儿园起就住在外婆家。与医结缘是因为外婆的“神奇医案”。凌耀星有一个习惯,每次问诊都要详细记录病人病史,用药,再行推敲。至今,凌家保存医案3000多例。老人没想到,这竟成了外孙女的“课外读物”,出血、喉肿、全身刺痛……凌耀星早期以治疗疑难杂症为主。一日,还在念初中的姜凤依自觉感冒耳朵痛,想起了外婆的一张医案,对着方子抓了中药服用,没想到症状改善了。目睹着女儿的好奇心,姜妈妈顺势发起“洗脑术”,姜凤依最终确立了学习中医的志向。
中医精髓不应“睡”在电脑里
现在,各地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抢救”名中医的学术精华。像姜凤依这样拥有家学渊源的“小中医”,还在自家整理“私家医案”,扫描,编目录,在电脑中存档。不过谈及对凌氏医学的理解,姜凤依直言,学的还只是皮毛。“外婆从来不用怪药,都是最平常的药,所以时隔多年,她方子上的药材依然可以买到。她的神奇之处在于用药如用兵,配药讲究排兵布阵。”
姜凤依的话说到了许多中医老专家的心窝里,其间尚扯着不少“痛点”。“中医讲究悟,一部《内经》是医书,也是人生之书,可现在很多中医院校学生学的都是浮于表面的东西,还自以为是,开的药根本治不好病,中医传承就靠这批人,如何叫人不担心!”吴士延提起一件小事:有个研究生在答辩时,论文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填精”,可当专家问该学生什么药可以“填精”时,他竟答不出来,老专家们个个气得干着急。
在老专家看来,现在很多中医精髓得以用现代化手段保存下来,但这些内容不能“睡”在电脑里,关键得用于临床,这依靠后辈不断去领悟。“活了大半生,我们亲眼目睹中医治病救人之神奇,相信这条路是走得通的,但可惜,现在静心研究的后辈太少了,或许诱惑太多。”跟着凌耀星学医30年,吴士延如今自己都年过半百,两鬓泛白。他对记者说,最近总在想裘沛然老先生临终前抓着他们的手说的一句话:“中医不能毁在我们自己手里。”
文汇报记者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