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即将来临之际,社会对于高考改革方案,尤其是英语学科改革的关注再次升温。
昨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母语与外语的对话与携手”外语教育改革新动向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就外语教育的未来达成共识:方法正确的外语学习不会导致母语能力的退化。然而,如今以应试为目的的外语教学不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减低学习兴趣,对外语教学本身也有百害而无一利。“外语教学的理念正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但在政策和实践层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位教师说。
外语学习应与母语互补共进
“国人母语退化的现象的确存在,然而,这是否一定是外语学习导致的呢?”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俊杰表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研究确切表明外语学习会阻碍母语的掌握,“相反,大量的实例表明,精通外语者的母语能力也很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照国也认为,母语的退化与英语学习无关。“国内中小学母语教育的僵化、异化才是国人中文能力弱化和虚化的主要原因,同时,重知识轻文化的社会风气、教育风气和学术风气,虚化了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
因此,专家普遍认为,外语学习不应与母语学习相互对立,而应互补共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金忠明表示,母语与外语是现代公民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两种工具,“对高考语言学科分值的调整不是对某种语言学科工具作用的贬值,而是对某种社会倾向的纠偏”。
不过,专家们也承认,确实有不少人,包括母语能力很强的人深受外语学习之苦。胡俊杰认为,“问题在于缺少科学的外语学习方法。”十几年来的外语教学过于重视“输入”,即听与读,而缺乏写与说的“输出”。即便在大量训练的“听”、“读”上,所谓的“精制粮”也喂得太多,“泛读、泛听的重要作用被忽视了”。胡俊杰说。
新课改以来英语教学有了转变
事实上,据不少一线教师观察,近年来,外语教育理念虽没有颠覆性的变化,但转变已在发生。上海市七宝中学教师、闵行区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黄岳辉表示,从以英语为本到以人为本、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转向。
然而,理论先行之后,行动要完全跟上还有待时日。“首先,评价理念落后极大制约了课程改革。当前的评价依然过度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以测试为唯一评价形式,注重单纯的语言知识形式的考察。”黄岳辉认为,尽管全国高考英语不断调整,但这些变化基本只是分值与题型的微调,始终是分数导向的。
因而,在一些学校,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和受家长学生喜欢的老师也许不是同一个。“对老师们而言,用题海战术和补课取代创新是安全的办法。但代价却是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丧失,同时年轻教师的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英语课堂学习资源严重不足
要在课堂上改变外语教育形式,一线教师还面临着另一个难题:英语学习资源严重不足。英语学习的要点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学者表示,现在的英语教材却存在内容滞后、低选择性等问题,就算是在阅读量上,课堂英语教学也远满足不了外语能力掌握的要求,“普通高中英语标准规定的七级阅读目标,是除教材以外课外阅读量累积达到23万字以上”。黄岳辉说:“在牛津教材中,共有72篇课文,平均每篇仅500字;而考卷和习题是被当成测试材料而非阅读文本的。”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英语报刊杂志就成了丰富英语教学资源的一项重要手段。以七宝中学为例,该校实施“一体两翼”英语教学模式,已坚持英语报刊阅读11年,“学生每周认真阅读8篇文章,三年后的阅读量就有30多万字了。”黄岳辉曾做调查:读了两年英语报纸,你喜欢吗?结果88%的学生认为“比课本有趣多了”。
但是,更多的改变还需要政策推动。与会者认为,“在高考改革中,改革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凸显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在教师培训中,用对教育学的重视逐渐取代语言学主导……”外语学习应与母语携手,从应试回归到能力教育的道路上来。
文汇报记者 黄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