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考试改革看“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
近期,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助理柯政博士,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政策学系陈霜叶教授,联合策划邀请国内多所高校的中青年新锐,形成10篇文章,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政策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些文章将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内知名教育研究刊物《全球教育展望》上。上周本报从中编选过一篇,本文是另一篇对高考改革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
温忠麟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教授/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研究员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引导下,将有新一轮高考和大学招生重大改革。如何在多元的新筛选机制中保证高考公平,势必会受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许多领域的改革不断与国际接轨,但高考改革却无轨可接。无论是高考还是大学招生,都没有实质的“国际惯例”。不要说欧美不接轨,连英美都不接轨。高考和一个国家的考试文化、社会心理、教育发展水平和公众期望息息相关。没有两国的高考方式完全相同,在相应的筛选原则之下,各国(或地区)都有自己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我们在改革和借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技术与政策目标的相容性。
香港2009年开始实施新学制,考试制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因为高考制度与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关系密切,作为“同文同种”的香港,其考试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可能比欧美的做法对我们更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多考”可能带来公平问题
“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在国内是新生事物,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威胁原有的高考公平。其中,如何防止题目泄密和考试作弊是一个严峻的问题。TOEFL考试是典型的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与高考相比,考生人数少,报考费非常高,具体承办考试的机构是能获得ETS认证并且能从组织考试中获利的机构,因而有动力和能力预防考试作弊现象,尽管如此,TOEFL也没有完全杜绝系统性作弊的现象发生。高考外语是比TOEFL有更高利害的考试,相信面临的风险会更高。
社会化考试后,预料考试成本会高。香港考评局是香港法定的公营机构,没有教育行政权,一年一度的考试,考场设置和阅卷都是很棘手的事情,不像目前国内组织高考,可以用行政命令和相关资源去实施。目前香港文凭试英国语文和中国语文每科考试费是567港元,其他科目是378港元,一个考生通常报考6科(4科必考加上2科选考)需要2646港元,自修生另加考试报名费435港元。
尽管考试费已经相当高,香港考评局还经常入不敷出,需要其他收费更高的国际考试(如TOEFL)等挣钱来补贴香港文凭试。高昂的考试费可能会让部分经济困难的考生放弃考试,更不要说多次参加考试了,这就使得穷学生处在不利地位。香港的做法是对经济困难考生免除考试费。在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推行的时候,政府是否会补贴考试费给考试机构?如果考试费高,哪些人可以免除考试费?这些都是应当考虑的问题。不过,一年多考未必非要社会化考试不可,可以先行试验一年多考。
“社会化”由谁来监督
高考政策尤为特殊,许多细节通常是考试机构隐秘执行的,考试机构(特别是社会化考试机构)如何才有公信力?可以借鉴建筑监理的做法。政策相当于设计好的楼房,执行部门相当于施工队,需要另外的监督部门起到监理公司的作用。
香港考评局是香港的法定考试机构,相当于考试政策执行的施工队。谁来监督呢?香港政府成立了一个考评局委员会,委员除了来自考评局、教育局和职业训练局外,还来自大学、中小学、地产商、上市公司、律师行、会计师行、社团等。除了考评局负责人(即考评局秘书长)是委员外,其他委员甚至主席都是“外人”,不拿考评局一分钱报酬,不用看考评局的脸色行事,可以实行有效的监督。此外,还设立多个委员会监督具体业务运作。所有委员会的主席都是“外人”担任,绝大多数成员也是“外人”,而考评局对口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是秘书。
《决定》建议“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短短一句话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社会化考试机构将会应运而生,如何监管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香港的做法值得借鉴。另一方面是一年多考,如何保证每次考试成绩之间有可比性呢?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测评技术手段去保证政策的公平性呢?
“多考”将涉及成绩可比性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高考政策后,考试部门应当研究适当的技术去配合政策。具体算法和程序,需要有专业研究人员(熟悉教育考试、心理测量和数理统计的专家)根据政策进行研究和开发,而不是简单套用书刊上的方法或者公式就能解决问题。
“招考分离”、“一年多考”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招考分离”意味着考试成绩在若干年(例如2-3年)内有效;一年多考则供了多次机会,考生一次失手,一年内还能重来,最后用成绩最好的那次结果去报读大学。最先实行招考分离的科目估计是一年多考的科目。无论是招考分离还是一年多考,都会涉及成绩可比性问题,应当使用分数等值后的标准分(或者百分排名),配套技术是等值设计、题目反应理论(IRT)、大型题库(这里还会涉及语料库)、甚至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等,需要大量人力长时间针对具体政策进行研究开发。
招考分离和一年多考不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负担,因为招考分离和一年多考会催生像类似“新东方”那样的应考培训机构,许多学生除了应付学校的教学,还可能被家长要求参加培训班应付考试,甚至前参加考试,如高二就参加(一年多考的)外语考试,导致竞争时间前。按目前的政策,一个学生复读后考试,头一年的成绩就失效了。如果承认两年考试成绩高者,就会鼓励考生复读,因为成绩只升不降。只要招考分离是实质性的,可以预料复读生会增加。诚然,不能说复读生多了有什么不妥,但要预先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并考虑会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对待多次考试的成绩?是否与首次参加高考的考生一起排队比较?这些应当可以让各高校自主决定。美国招考分离很平常,香港招考分离催生了许多实力雄厚的“补习天王”,国内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这与华人对考试的重视有关。许多一线教师都明白,学生课业负担重,根本上不是高考政策的问题,也不是教育政策的问题,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下,由家长期望和学校攀比的推动,学生主动或被动参与激烈竞争的综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