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三门峡市政协邀请,人文学者鲁枢元教授与三门峡“书声润崤函”委员们畅谈生态,细说聊斋。
9月21日晚上,在黄河公园岸边的“烟雨湖畔”举办了新书分享。鲁枢元,著名人文学者,长期从事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国新时期文艺心理学学科重建的参与者;中国生态文艺学及精神生态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现为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学讲席教授、生态文化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职。其最新作品《天地之中说聊斋》以生态文化的视野,参照生态批评的方法对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聊斋志异》做出新的阐释,书中展现了伟大作家蒲松龄为女性造像、为乡土立言、守护人类天性、善待自然万物的淳朴人格与博大情怀。分享会上,鲁枢元详细解析了《天地之中说聊斋》的创作背景,分析了“天地之中”命名的含义,讲述了蒲松龄作品中的“生态理念”“善待万物”等朴素的生态观念以及对当下人们的启示和意义。
省政府参事、省文联原党组书记王守国王守国认为,在与蒲松龄的跨时空对话中,作者的学术目光与生活见闻交织到一处,传达出一位人文学者对自然生灵的超越性关怀、对文明进程的担忧与省思,以及对人类本真心灵的守望。总体观之,这部新著与他的《陶渊明的幽灵》一脉相承,呈现出作者开掘中国古典文化资源进而搭建生态路标的美学理念。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军则认为,在这本新著中,鲁枢元所引入的生态路径,主要集中在“山野”与“乡野”这两个关键词的提炼上。“山野”对应着自然状态、自然秩序、生物的天然属性、万物有成理等。总的来说,山野就是天道的差异性呈现,也表征出众多生灵自在自由的生命状态。在《聊斋志异》中,各种古灵精怪轮番登场,在价值指向和礼法范畴内,她们代表着忠诚、正直、善良、仁爱、专情等,人间所罕见的美德纷纷在她们身上结出亮晶晶的果实。集子中的《万物有灵》一篇集中阐发了鲁枢元所发现的山野理念。这篇作品首先列出了《聊斋志异》书写的众多植物和动物,作者在传统移情说的解读思路上,又发掘出蒲松龄身上“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倾向。作者以具体作品为例,对《聊斋志异》中内蕴的万物有灵及生物平等思想大加赞赏,并结合远古神话和古代哲学中首肯的人兽和谐共生关系,升格出“众生互缘而生,万物相依相存”的生命共同体观念。
所谓“乡野”,主要指的是蒲松龄的“乡先生”身份和自我认同,他埋身乡野,以文化人的身份自觉托举起赓续道德礼法的使命,并执笔书写万物传奇,以推动乡野之人善待万物、敬畏天理。作者也以此暗示,在急速工业化的进程中,保留乡土社会的基本形态,保留诸多“乡先生”潜龙在地的状态,对于今天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借助《天地之中说聊斋》一书,鲁枢元以发散性思维向读者普及了诸多的生态理念,像“生态位”“生物量”等新词条,就是生态理论现实转化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作者将未受工业文明侵蚀的乡土世界与生态生活的范式加以打通,在中国乡土文化传统绵延不绝的现实下,搭建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态路标。
郑彦英谈到与鲁枢元教授交往的旧事,从很多生活细节印证鲁枢元以一贯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生态思想。
作家诗人青青比较了鲁枢元的这部新著《天地之中说聊斋》和他2014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陶渊明的幽灵》,指出这两本学术著作具有一样的语言诗意饱满、激情澎湃的文风,读书在阅读时的代入感很强。在解读聊斋志异的时候,鲁枢元带领读者了解西方生态哲学的各种理念,极大地开阔了读者的视野。特别是鲁枢元提到的“精神生态”的理念,对于现代人精神健康有现实的意义。
9月21日下午,鲁枢元在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作了《聊斋志异里的绿色世界》主题学术报告。
作者:王小萍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