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色彩变幻的魅力,如何在传统国画的宣纸设色上做出大胆的超越?近日亮相南京东路朵云轩4楼朵云艺术馆的“爆变——杨佴旻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展”以题材丰富的35件画作,给出了一种探索。
杨佴旻,艺术家、诗人、荣誉爵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为文学博士,1995年赴东瀛,在世界多地生活与创作,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校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西班牙康普顿斯大学跨文化研究教授,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当代人类文化学研究所自由研究员等。他曾在世界多地举办个展,曾获得多种专业奖项,水墨画作品被梵蒂冈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巴黎市当代艺术库等收藏。
杨佴旻《天坛》
这是中国画领域的一位实力派画家,有着敏锐的时代意识,不满足于传统水墨的当代局限性,而从色彩出发多年,孜孜不倦致力于中国画的变革,因为其独一无二的中国画色彩成就,被学术界誉为中国“色魔”,继林风眠、吴冠中后融合中西又一人。他笔下的色调明艳且充满活性,画面描绘的对象充满“洋气”,却在气韵之间弥散着一种东方情调,这让他的作品呈现出新颖的风格,严肃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杨佴旻《巴黎圣母院Ⅰ》
最近几年,杨佴旻又在绘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突破:用更加细微融合色彩的笔触描绘物象或图像,创作出斑驳朦胧的独特视觉语言,不仅和优雅美丽的“豹纹”略有相似,更体现出艺术家调和中西的才华和革新中国画的勇气。有人说,杨佴旻将中国绘画放到了世界绘画的版图上,与这个时代产生强烈的共鸣。
杨佴旻《月圆时节》
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刘伟冬指出,杨佴旻在创作中使用的是最为传统的中国画材料,从纸、笔、墨、水到颜料与其他画家并无二致,但他对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和意义作了重新定义。他隐没线条,突出色彩,用色彩塑形造物,用色彩结构来营造画面节奏和空间。杨佴旻拒绝那种补充式的借用和挪移,对所谓中西融合的主张和实践也保持审慎的态度。也就是说,他将一切既有的成果,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艺术遗产化整为零,在元素的层级上将它们重新组合,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魔幻般的色彩天地。所以,他绘画作品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象既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
杨佴旻《七色草原》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评论家夏可君看来,杨佴旻的绘画把塞尚晚期地毯式闪烁的色彩与修拉科学化的点彩,以一个东方人的诗意天机,完好地结合起来。他的绘画有着对于每一个对象的细节描绘,但总体上又以自己独有的“斑纹”及其色彩的变化,来塑造对象与背景的气氛,形成一种“纹气”,不是传统文人画的那种程式化的文气,而是具有生命力与生长性的斑纹的艺术气息。夏可君认为,中国当代水墨画的色彩观,因为神色的鲜活体现,在杨佴旻这里得到了全方位的重建,他让中国绘画的神色,获得了灵魂活泼的面孔与精神饱满的容颜。
展览由朵云轩集团主办,将持续至8月28日。
杨佴旻《 “生”系列Ⅴ》
作者:范昕
编辑:王雪瑛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