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是官书信史,是记录历史、传承历史、弘扬历史的重要载体。历时近12年,在数万名修志人员的辛勤耕耘下,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工作完成。
26日下午,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全体委员(扩大)会议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对二轮修志工作进行总结,通报表扬41家“优秀组织单位”、103个“优秀编纂集体”和180名“优秀编纂工作者”,部署和推进下阶段地方志主要工作。记者了解到,上海将探索推进三轮修志,计划2025年底完成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编纂。下一轮修志的时间断限从2011年开始,主线是全面记载和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成就,将是一部“新时代伟业志”。
精益求精,留下城市珍贵记忆
上海市二轮修志2010年初全面启动,到2021年底完成编纂,全市170家部委办局、区县和企事业单位、数万名修志人员、1100多名评审专家学者参与工作。二轮修志重点聚焦1978到2010年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与重大成就,展现上海超大城市发展变迁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成果包括《上海市志(1978-2010)》、上海市级专志、上海市区县志,共三个系列218部、233册,总计约3.21亿字,全面记载上海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此外,资料长编更是达到30亿字,具有珍贵文献价值。这是记载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非凡历程的重要文献,是上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成果。
准确是志书的灵魂,质量是志书的生命线。会场展示了多份志书评审意见和修改手稿,密密麻麻的修订痕迹背后,无声诉说着全市数万名修志工作者的精益求精,他们的通力协作换来众“志”成城。
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为例,承担了上海市志中四部志书的编纂任务,分别是《建筑业分志》和《城乡建设分志》的“综述卷”“房地产业卷”和“城乡道路卷”。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四部志书合计文字约500万,图表600余幅,忠实记录了1978-2010年上海城乡建设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留下上海33年城乡建设创新发展的珍贵记忆。
四部志书各具特点,也一度面临各种困难。比如,《建筑业分志》属于“首创”,第一次实现勘察、设计、施工、工程咨询、建材供应等多个建筑行业全覆盖,编纂缺少历史经验借鉴。对此,《建筑业分志》成立跨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学会以及各类建筑业企业领导组成的编委会,组织了近70家协作单位,为志书资料收集和编辑提供强大的组织和专业支撑。
诞生于1844年的仁济医院是沪上首家西医医院,拥有179年悠久历史。《上海市级专志·仁济医院志》2012年启动编纂,2019年完成,全书正文11篇共133万余字,是市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中记载时限跨度最长的一本志书。院志办将全院划分为64个部门和科室,先后抽调160余名编纂人员参与撰稿校对,“老带新”的修志队伍结构最大程度确保修志工作质量和进度。
史料素材寻访难度大,断代缺失多,怎么办?仁济医院院志办在修志过程中引入各方优质学术资源,不断提升史料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填补断代缺失。除了市地方志办公室及时以讲座、授课等形式对参与修志人员进行指导,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报业集团等单位也给予支持,提供了许多珍贵历史档案和材料。仁济医院历史上首位海归华人西医师、被誉为“中国医界之柱石”的牛惠霖医师之女牛恩美专程从美国回沪,也为修志工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二轮修志中,浦东新区大胆探索,创新修志模式,采取“一书一策”,如《浦东新区志》采用各委办局和企事业单位承编、区志办验收总纂的模式。全区300余家单位参与编纂,形成了“众手成志”局面。针对《上海市志·浦东开发开放分志》战略述事分量大、提炼归纳要求高的特点,采用项目式推进,即由熟悉浦东地情的“老开发”、具有30多年修志经历的专家牵头,一个小团队跟进,负责全过程编修。面对撤区时间较长,资料散失严重情况,《南汇区志》编纂采用小组推进方式,聘请多位熟悉南汇情况、有丰富修志经验的老同志、老专家等,加区志办方志科4位同志组成一个小组,在惠南镇设办公点,集中编修。
活化利用,推动地方志“飞入寻常百姓家”
业内指出,对二轮修志成果,不是一编了事,更不能束之高阁,要主动做好二轮修志成果宣传推广,利用各种契机、方式、渠道,让修志成果走进机关、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部队、走进网络,让更多的人关注地方志、使用地方志,真正使地方志成为存史的“志库”、育人的“知库”、资政的“智库”。
推动地方志“飞入寻常百姓家”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海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档案管理中心作为《房地产业卷》承编单位,精细制订修志资料数字化归档方案,根据修志工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类别、呈现方式,依据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分门别类制订归档方法,明确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
再比如,《仁济医院志》在编纂过程中发掘大量珍贵史料,不乏数量众多的实物、建筑遗迹等无法纯粹通过文字图片形式表述诠释的瑰宝。如何创新修志成果的衍生利用?2015年随着西院区修缮工程完工,院志办以竣工于1932年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住院楼为主体,开设流动院史馆,以“建筑可阅读”形式讲述百年历史故事,丰富史志资料表达形式。2021年院史馆“云展厅”上线,并接入医院公众号。院史馆向不同年龄段市民提供与其特点相适应、形式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活动,初步形成文教品牌,有效拓宽了方志文化和医院“仁术济世”精神的传播渠道。
专家建议,下一步,要继续坚持修志为用,发挥好地方志服务发展大局功能。依托地方志丰富资源和“信史”优势,利用地方志“接地气”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对外讲好上海故事、展示上海精彩,提升城市软实力、构筑上海发展新优势。
作者:许旸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