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上海》到《爱情神话》,从上海解放到步入新时代,电影如何呈现上海变迁?近日,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亮相上海学习读书会,与读者共同赏析十部反映上海市民生活、极具上海特色的影片,勾勒出上海不断更新的城市面貌与变化万千的市民心态。
回顾银幕上海走过的路,在《战上海》的号角声中,观众见证了“上海解放”的内外战斗。上海解放后,如何守护这座城市?《霓虹灯下的哨兵》取材自“南京路上好八连”,讲述进入上海的解放军如何保持自身的优良传统,赢得广大百姓的心。这部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影片在当时引起轰动。
《不夜城》反映出上海民族资本家的两面性,既有被外国资本压迫从而爱国进步的一面,也有对工人阶级残酷剥削的一面。而《今天我休息》则建构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社会形态。
由桑弧执导、陈强主演的影片《魔术师的奇遇》完整呈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城市景观,以归国华侨的目光游览上海生动街景,呈现出城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以及市民健康生活。这部影片是中国首部自制的立体电影,该片首映的上海东湖电影院也是全国首家立体电影院。
《小街》的出现,反映出第四代导演杨延晋以抒情的方式,对时代悲剧进行了独特时代反思。改革开放后,桑弧献上喜剧《她俩和他俩》,以巧合、误会等喜剧手段,制造出轻松笑料,既体现出逐渐开朗的社会风气与乐观主义氛围,又表现出年轻人建设“四化”、追求物质生活,以及对爱情和婚姻不同的态度。
这股积极向上的风潮到了《股疯》上世纪九十年代,倏尔成为“焦虑”。城市面临经济地位的重建,市民也需重新找回自信、尊严和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股疯》以夸张表现带来极强反思意味,引人思索转折中的得与失。
进入新世纪,《夜·上海》以外来者身份凸显出往往为本地人忽略的城市气质。影片以流动视线和璀璨夜景打造出上海新形象,流光溢彩中,城市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提出新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现代人的理想生活又是什么样的?上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在生活方式的驳杂多样中得以展现。近年来,年轻导演邵艺辉打造的《爱情神话》则以更新锐的视角,交出了一份属于当代上海的答卷。电影从现实中取材,每个时期的城市样貌、市民思想都能在光影交错中找到痕迹。上海的文化底蕴、时代画卷也在电影发展历程中徐徐展开。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