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事艺术空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人感知,有什么样的全新可能?有别于相对传统的古物展示,时下,上海不少美术馆正凭借多元化的创新策展,丰富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维度,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创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我觉得很有必要。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固然得益于其价值本身的优越性,但时代的变化使它们酒香也怕巷子深,需要新的吆喝来唤起大众关注。”艺术学博士、上海大学副教授黄一迁认为,探索传统文化的新鲜打开方式,最终目的还应是激发公众发自内心去理解、欣赏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哪天不需要‘蹭形式的热度’而让公众趋之若鹜,才真是可喜可贺!”
久事美术馆的“‘局’艺术VS围棋——中荷日2023年上海邀请展”
在“对话”中感知传统赋予当代的灵感
传统文化的因子,藏在不少当代艺术创作中。借由新颖的策展,它们有了被更多人感知的契机。
正在久事艺术空间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展”,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对话。这个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国礼艺术中心带来,50余件(组)展品出自32位当代艺术名家与青年艺术家,均采用传统媒介与材质进行创新形式创作,包含玉、大漆、陶瓷、金属等。例如,铝制脸盆变身为圆形画框,生长出中国式山水,这是谭勋用锻打、錾刻等方式完成的《李明庄计划》系列。苗其昌用大漆、滑石、砚石创作的《凹凸世界》,将“骨”进行解构,重建为具有一定仪式感的器物造型,呈现对于生命形态的新构想。在蔡志松用不锈钢创作的《升》系列中,既有源自西方传统的古典形象,更有来自本土传统的古典意象如仙鹤、叠石,材质的精致与制作技巧的精湛形成视觉的交响。传统形式与现代观念之间的融合,写意的艺术表现与具象的创作媒介彼此的呼应,碰撞出对种种艺术问题的讨论。
久事艺术空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展”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文化、哲学、智慧的伟大结晶。以中国围棋文化作为思想引导与美学逻辑,亮相久事美术馆的“‘局’艺术VS围棋——中荷日2023年上海邀请展”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跨界新“局”面,也打开了人们打量围棋文化的维度。中、荷、日三国17位艺术家的参展艺术作品,可以说都与围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例如,荷兰艺术家鲍勃·博尼斯的《红与蓝》系列作品,是极简主义代表作,其在二维平面中的色彩关系、制衡变化,对应围棋对弈中黑白子的走势带来的美感。
以比较视野开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知
引入他者视角、比较视野的策展,亦不失为开启传统文化再认知的一种有效方式。于北外滩艺术馆举办的“跨越时空的凝视——藤村真绘画对话中国古瓷”特展中,国际知名艺术家藤村真的抽象画成为照见中国古瓷的“镜子”。当藤村真融绿、蓝、红色调于一体的《新酒》与清雍正窑变釉六方尊并置,浑然天成的多色融合让它们显得颇为契合。在这个展览中,人们蓦然发觉,中国古瓷惊艳的色彩、纹理呈现出颇为当代的一面。更引人思考的是,中国古瓷与藤村真抽象画在创作长周期上形成的共振——其色彩、纹路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才会慢慢显出之后看到的样子。这是一种值得珍视且对当下创作充满启发的“慢艺术”。
北外滩艺术馆的“跨越时空的凝视——藤村真绘画对话中国古瓷”特展
漂洋海外逾百年的中华地毯,包括北京老毯、内蒙古老毯、宁夏老毯、敦煌壁毯等众多门类,现身宝龙美术馆“围炉夜话——中华老毯的往事新说”。它们在展览现场与多少MoreLess、元中堂、半木BANMOO等品牌的各式家具并置,构成物与人、器与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特殊感知,带给观众别样的审美体验。展期之内,围绕“人文与家园”的特定话题,历史、建筑、设计、戏曲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都将在此“围炉”,展开对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习俗、家庭、家具、诗词等的讨论。
更为人称道的,是西岸美术馆的蓬皮杜特展“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促成人们对中国古代书画的全新认知。原来,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很多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都能找到源头。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的“书画同源”,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产生了韵味悠长的回响。这个展览近日迎来第一次展品轮新,呈现四件来自上海博物馆的明清艺术大师作品,涵盖明代孙龙的两页《花鸟草虫》册、清代八大山人的传世之作《果熟来禽图》页以及清代虚谷的《芦塘雨意图》页,与一众超现实主义名家之作同场,延续东西方美学对话。
西岸美术馆的“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展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