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创意和设计产业蓬勃发展,“设计之都”建设成效显著。设计也从强调物理层面逐步转向社会系统,关注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商业之间的协同共生,取得了诸多发展成果。
上海创意设计讲坛(第二期)日前在上海文联文艺会堂就行,围绕城乡融合问题、产业能级提升问题以及人民有关幸福生活的诉求问题构建设计系统的具体案例,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木马设计创始人丁伟分享了设计师“用设计推动社会创新”的精彩故事。
“设计天然是为问题而生的,过去我们可能遇到文化的问题、产业的问题,今天随着产业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公共服务的进化,它越来越从有形转向了无形,从个体转向了系统,于是社会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蓬勃发展了。所以我认为设计是社会进化的镜子,从一个微小的视角来映射出今天的设计变化,这也是我探索社会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丁伟说,过去我们城市设计指向的是空间层面的规划设计,或者是建筑设计。但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城市像一个人,具有多个需求层面,包括物理、文化和产业等。于是,他将城市人格化,并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引入到城市的需求中,构建了一个设计驱动性城市的五层结构。这五层结构包括物理层、信息和服务层、产业层、品牌层和文化层。
争对IP和地域品牌的打造,丁伟分享了几个设计逻辑。首先是文化逻辑,有三个关键点:文化考古、文化解读和文化创新。最重要的是文化创新,需要根据消费者可接受的状态来驱动文化发展。“因此,我坚持通过文化来推动地域品牌的发展。”第二个逻辑是通过产业来推动品牌的发展创新。当产业基因、文化基因、互联网传播和消费者需求相结合时,就能够构建出交叉点和网络,实现地域IP文化的复兴和产业的复兴。
在丁伟看来,设计讲求四链融合和七步创新。产品设计强调的是物理逻辑,交互设计强调的是行为逻辑,服务设计强调的是系统逻辑,品牌设计强调的是形象逻辑。今天的设计师要善于在四重逻辑之间找到平衡,这就是所谓的四链融合。
七步创新——首先就是洞察,设计师对任何事物都要特别敏感。第二个,定义,设计师要善于寻找框架,然后再去找到定位。第三个是开发,开发就是去实现你的设计灵感。“设计在我这有一个全新的定义:设计不仅是造型,不仅是移情,更重要的是相关要素的总协调,而且未来会成为产业的基础设施。”他说,工程是物化的纽带。供应链是从理想到实现的基础,当你真正从事商业设计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一个供应链都会决定你的成败。还有一个营销,营销既是像市场的提案,又是市场对你的反馈和反向定义。
最后,还是回到一个基本出发点,回到设计师本体的角色。在他看来,今天设计师更像是一个导演,而不是一个演员,因为导演的思维要驱动,要掌控全局、链接思维,他能够预知整个城市产业推动的脚本与路径,并在困境中带领组织去突破,和设计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未来不是由答案决定的,而是由问题决定的,我们看到今天的问题,才能看到我们今天的设计。
“上海首届设计之都大会提出了‘设计无界,相融共生’的口号。设计本身具有多学科性,甚至是无学科性,其学科的边界一直在游走和演变,定义也在不停地升级和进化。”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志勇表示,很难界定丁伟是一位产品设计师还是一位“社会”设计师。他一直都在打破设计的边界,使自己趋于“无界”,进而产生自身诸多面向,这使得我们感觉他又在主动消解设计的边界。实际上,他一直都是在“建构”,作为一名设计师,他更善于从建构主义和塑造论的角度不断搭建理论框架,消解问题的同时又不断搭建问题,这个过程可描绘为一条不断上升的、进化的“完美”曲线,曲线的轮廓清晰且肯定。
“用设计缩小城乡差别,用设计减少贫富差距,用设计创造新的价值和机遇,用设计推动社会进步,有这样的设计师,我会感到有希望和信心。”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理论和教育艺委会主任林明杰如是评价丁伟 。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