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
包慧怡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莎氏倾注了非常多心血和个人情感的一项诗歌工程。本书中,作者从思想史、语言发展史、文学与文化等各种角度对之进行解读。这是中文语境中首部逐篇精读莎士比亚整个“诗系列”的专著。
全书将体量宏大的154首十四行诗分为六大主题:聚焦青春、美与繁衍的“惜时诗”;探讨诗艺与永恒的“元诗”;涉及元素、星象、炼金等知识的“玄学诗”;以植物、动物等自然生物或景象为奇妙喻体的“博物诗”;演绎爱情与情欲的种种内心戏剧、以“爱”为基调的“情诗”;处理情欲的暗面,尤其是欲望、憎恨与自厌之纠葛的“反情诗”。
>>内文选读:
商籁 第18首 夏日元诗(节选)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的娇花嫩瓣,
夏季出租的日期又未免太短: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金光闪耀的圣颜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失去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丧失你美的形象;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这首以“夏日”开篇并将其作为核心喻体的十四行诗是整个诗系列中的第一首“元诗”。简单说来,所谓元诗就是讨论诗艺本身,或处理诗歌写作的主题或其他方面的诗,可以说是对“写诗”这一行为的意义、动机、过程和技巧的自我审视。在商籁第18首中,我们要到第三节四行诗和对句中,才能看出它“元诗”的基调。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的一天?”这一或许是英语诗歌中最著名的问句立刻引出了对自己的否定:不,你不该被比作夏日,因为“你比它更可爱也更温和”(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temperate一词还有“节制、平衡”的意思。“夏日”的不完美之处在于不够节制,在于一系列的“过度”,诗人对这些过度进行了列举:夏日的风“太狂野”(或许是在暴雨前),会摧折五月柔嫩的蓓蕾;夏日的租期“太短”;夏日的太阳照射得“太灼热”;其金色的面庞又“太经常”地被(乌云)遮蔽变暗——总之,夏日是反复无常的、暴烈的、过度而失衡的、转瞬即逝的。这在第二节四行诗中被归纳为:(在夏日中)一切美丽的事物都会从(完美状态的,或者理念中的)“美”那里衰减。
今天的读者通常不会把“五月”看作一个夏季的月份,因此稍加细读会发现第一节第3行中的不合逻辑之处:为何夏日的不完美中包含着对“五月的娇花嫩瓣”(梁译为“五月柔嫩的蓓蕾”)的摧残?夏日是穿越了吗?一些学者的解释是,夏日摧残的是“曾经在春日初绽的”蓓蕾——可是春日的蓓蕾到夏日会成为盛开的花朵,那么被夏日摧折的就不再是蓓蕾。另一些学者的解释是,那些蓓蕾是在夏日到来之前被摧残的——可是此处通篇都在罗列“不能把你比作夏日”的理由、夏日不完美的理由,而“春日的狂风摇落五月的蓓蕾”则完全不能用来证明夏日的缺憾。
我们依然需要回到语言本身。如果把时钟从莎士比亚写作的年代往回拨两个世纪,包括杰弗里·乔叟在内的伦敦地区的英语作家们使用的语言正是莎士比亚写作语言(早期现代英语)的前身,即中古英语。在中古英语中,summer这个词可以表示春分日与秋分日之间的任何时节,也就是说,四月初到八月底之间的任何一天,都可以被安全地称作“夏日的一天”。语言的嬗变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虽然莎士比亚在两百年后的16世纪写作,其时的summer一词仍然保留了与它的中古英语祖先同样宽广的能指范围。
作者:包慧怡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