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上海市设计创新中心名单,这是上海市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设计中心。
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设立,依托上海大学综合科研优势,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为目标,形成产学研为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发挥设计创新在服务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公共生活的品质,助力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打造非遗当代设计转化创新中心,培养面向国际的一流设计人才,为上海建设“世界设计之都”贡献高校与社会各界协同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推动非遗走进当代生活
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采用利益协同机制,基于非遗活态传承的设计实践,建立“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两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进果洛藏族传统工艺振兴工作,助力中国东西部协作和三江源文化保护。通过“文化碰撞激发创新思维、现代设计赋能民间工艺、老字号复兴激活非遗传承”的方式,形成非遗跨界创新模式,该中心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与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推动非遗跨界老字号的复兴,与企业、美术馆合作研发,完成从“作品→产品→商品”转化,作品《星云之梦》搭载天宫二号,成为第一件进入太空的非遗作品。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江南客厅”长三角传统工艺生活美学展,打造东方生活美学为目标,融合当代国潮都市设计,探索新时代下传统工艺如何振兴的多元途径。该中心多次获“上海设计100+”等荣誉。
激活城市社区,助力乡村振兴
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采用多元协同机制,协同高校、政府、院校、行业、民非组织等机构资源,采用地方发展+公众获益的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机制。建立全球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及交流平台,并围绕“地方重塑”的理念,以连接社会服务,将艺术融入生活空间,以社区更新、乡村振兴为主题,展开可持续公共艺术创作项目,该中心为渔阳里等红色地标提供公共艺术服务,为上海静安城市空间艺术季提供公共艺术实践案例展。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为青海果洛、贵州遵义、新疆喀什、四川阿坝等地区提供设计和协同研发服务、展览销售平台和订单等,用传统工艺增收就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在地文化挖掘,推进文旅融合,在浙江莫干山、四川阿坝神座村、内蒙古阿尔山西口村举办创意工作营、乡村论坛、空间彩绘等活动,为振兴乡村文化贡献智慧。2020年“非遗研培创新助力精准扶贫”项目荣获文旅部和国务院扶贫办指导的“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称号,2022年作为唯一的高校荣获“上海市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称号。
以美激发创造力,撒播文化自信的种子
以美激活人的创造力,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以美培育社会美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利用高校学科资源,深化非遗美育教材建设、课程优化、教学实施、师资培训、评估标准等工作,建立一套可示范性的社区美育体系和终身美育体系。连续主办七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研发24节气非遗美育课程,建设“手造驿站”社区,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圈、进文化机构等活动,为特殊儿童开设课程,让美育从非遗传承中撒播文化自信的种子。
携手国际创意资源,开展“一带一路”交流
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借助自身国际网络资源,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学术交流,赋能非遗传承人,为非遗研培和公共艺术实践成果提供展示和传播的国际平台,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先后参与达喀尔“重塑:54+1-绿色的未来力量”主题展、举办国家艺术基金“魅力中国·乡村振兴:塞内加尔展”、美国肯塔基“竹绣之舞”中国当代非遗艺术展等,推动中外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立足于上海这一国际大舞台,打造“国际范、民族风、当代腔”,通过拉丁美洲手工艺艺术工作营等国外艺术家驻地创作和创意设计工作营、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将市场营销能力、品牌意识、国际时尚概念融合于不同的创作主体的交流中,打开国外艺术家认识中国文化基因的窗口,刺激创作的灵感,通过他们推广中国的文化成就;同时开拓传承人的视野,理解手艺在引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潮流方面的价值。
人才培养孵化,创新成果转化
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持续承办文旅部、教育部、人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班,高校师生携手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和品牌机构形成“非遗传承创新的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艺术设计和非遗传承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研发人才并形成了跨行业设计资源库。同时,采用“项目导入专业教学”,以学科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导师、非遗传承人构成的多元导师组展开协同教学,获2021“挑战杯”红色专项国家一等奖、2021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培养创新设计学生多次获“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及上海市学校美育实践魅力学生奖等。
通过多元、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协同机制,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将高校、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融合在一起,发挥艺术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把更多创新设计力量应用到城乡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使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作者:李婷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