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特色的建筑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它们是为有佣人的家庭设计的,而佣人们往往在昏暗的房间里准备食物。哪怕是全伦敦最壮观、最奢华的乔治王时代的房子,它们的厨房大多也都设在地下室。花大价钱或许可以买到某一历史时期的宏伟建筑,但买不来阳光。
不过,也有特例,比如伦敦的斯皮塔佛德地区。要是用一个与嗅觉相关的比喻,斯皮塔佛德就像是被夹在了三明治的中间:东边是印度人聚集的孟加拉镇,散发着小茴香的辛辣气味;而西边林立着后现代风格的山岳台式建筑,住在这里的都是伦敦城的行政人员,四处弥漫着这些人劣质的须后水的味道。17世纪时,斯皮塔佛德涌入许多胡格诺派的丝绸纺织工,在这里建了许多复式公寓,不仅采光良好,而且为了容纳纺织机,天花板也做了挑高。这些公寓最近被慢慢改造,一个个还都有了令人惊艳的现代厨房。
实际上,自然光线还能为宾客提供引导,让他们清楚该往哪里走,从而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微妙之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入口处以及独具建筑美或装饰美的地方都应该亮堂堂的。《建筑模式语言》的作者们就指出:
人类天生向光,永远向光而行,就算静止不动,也会转身面向光。因此,像靠窗的座位、阳台、炉边的角落和带有网格花架的凉亭这些地方,就深受大家喜爱,成了常常为人留恋的地方,它们见证了生活中的大部分瞬间。由于这些地方的光线分布都不太均匀,居住者可以自行找个向阳的角度。
我在“空间”一章中提到,人们可以通过灵活的布局和隔断式设计引入光照。就算空间再小,“借光”之后,也能平添几分隆重感。许多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成的房子,在厨房和餐厅之间都有开放的架子和透明的隔断,让那些局促、窄小的厨房空间显得更宽敞明亮。我家有个小小的洗衣房,就是用半玻璃的屏风隔断的,不仅可以使光线直接透过去,还能挡住不太美观的洗衣机。任何杂乱的空间只要有了玻璃,都会显得更加高雅,毕竟玻璃有能力提升一切事物的质感。
庭院住宅的布局如今依旧受到建筑师们的喜爱。比如托马斯·克罗夫特就大刀阔斧地改造了自己在西伦敦的“马厩式洋房”。他介绍道:房子原本的布局有很多小房间,还有很多小窗户,导致整个房子一年四季都特别暗,住起来感觉像监狱一样。我们几乎把整个房子拆掉重建,让它变得更加开放宽敞。现在,房子的面积比原来大了40%,也更充分地利用了花园,使花园成为房子的焦点。
和很多建筑师一样,我喜欢日式庭院,所以翻修时借鉴了一些日式庭院的设计原则,视花园为神圣之地。我们常在花园里散步,欣赏花园的美景。室内、室外的地板铺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地板条也采用相同的橡木,尺寸和铺设方向都保持一致。因为环境不同,室外的橡木地板老化得更快,因而大变样,而室内的地板依旧如新。两者一对比,仿佛是对万物衰老的沉思。
(本文节选自《打造完美之家》,湛庐文化 | 中国纺织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作者:[英] 马特·吉伯特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