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位于河北承德围场北部,300多年前曾是草木葱茏的皇家猎场,后因大肆砍伐,退化为荒原沙地。1962年国家林业局下达通知,成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此后一代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精神也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
以“从荒原到绿海的生态奇迹”为主题,河北作家张秀超、隋明照创作的散文集《塞罕坝的孩子》由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出版。作为土生土长的塞罕坝人,张秀超以亲历者目光见证山乡巨变;母亲的所见所思,又传递至女儿身上,隋明照以新一代目光重新认识今日家乡的绿水青山。
线上研讨会上,业内指出,《塞罕坝的孩子》虽为主题类写作,母女俩对宏大题材的处理,表现为轻盈、柔软、感人的文学质地。作品从两代人视角出发,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塞罕坝为背景,为孩子们讲述塞罕坝上种树人和动植物的故事,生动描绘出大山上自然与人类共同经历的变迁。
与会专家对作者立足生活、充满细节、情感丰沛的书写予以肯定,评价这是“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创作。两代人书写同一场域的不同时代,被平行放置的人物、动物、植物交融为动人的“文学二重奏”。
高洪波、海飞、徐德霞、陈晖等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认为,作品对主题类儿童文学创作做出积极探索,通过儿童视角关注生活、理解生活,将宏大叙述内化于生活的精气神,是主题出版的突破。明亮纯净的叙述,运用质朴生动语言以及大量动植物细节、劳动描写,为小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感受和自然知识、生活知识,产生了“自然笔记”的奇妙效果。海飞将作品定性为“创造性的非虚构”——在非虚构文学框架下,运用“见人见事”小说般丰富表现手段,进行了大胆探索。
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表示,少儿社坚持以儿童为本位,提供具有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文学精品,并在版权开发、融合发展上拓展创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指出,少年儿童出版社要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为遵循,努力为少年儿童呈现更多辽阔中国大地上的鲜活故事。
河北作协主席关仁山、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河北作协副主席刘建东等提出,对塞罕坝这一广为人知题材的独特开掘,是同主题下创作的重要而崭新的收获,期待作者能持续“在地”书写,为孩子们挖掘辽阔土地上更多动人故事。
<<<延伸阅读
少年儿童出版社致力于以阅读点亮更多童心、照亮孩子们的童年。
近日,“十万个为什么”联合“雪佛兰·红粉笔”在福建龙岩连城县莒溪镇璧洲中心小学捐赠了一座“好奇图书馆”,不仅包括经典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三毛流浪记》等;志愿者们还和学校老师改造了一间 “好奇图书馆”——书架不超过窗户的高度,以保证充足光线,孩子取阅图书也更便捷。水泥地铺上色彩明快的地垫、加上彩色沙发、各种小动物椅子……
璧洲中心小学始建于1961年,中共著名老革命家、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生前高度重视乡村教育,亲自在学校扩建时题写了这所小学门牌。学校隔壁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文昌阁,项南同志也曾在此就读小学。璧洲中心小学原先的阅览室图书大都很陈旧,阅览室也很局促狭小,平时去看书的学生并不多。现在同学们一下课,就争先恐后地跑进图书馆,沉浸到读书的快乐中。
团队特邀上海生态学会理事、同济大学副教授郭光普,带去别开生面的科学课,以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小昆虫入手,讲述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导学生了解家乡“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以及守护“青山绿水”的重要性。
“好奇图书馆”给学生们带来的新奇和兴奋,璧洲中心小学校长童三树都看在眼里。“看得出来,学生们对书籍的喜欢,对阅读空间和阅读方式的喜爱。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很重要。如果没有文化和教育振兴,村子就很难留得住人。”乡村教育的深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
“十万个为什么”作为中国少儿经典科普品牌,陪伴几代青少年走上学科学爱科学的道路,将继续为全国乡村小学提供大量优质科普读物,不断建立“好奇图书馆”,培养乡村孩子对科普的兴趣热爱,为“科技创新”和“振兴乡村”,守护好一颗颗大山里的好奇心。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