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徐光启诞辰460周年,身处“海派之源”的徐家汇书院预计年底开放试运行,每处细节元素无不透露出对这位海上先贤的致敬。昨天记者提前探访,揭开这座巨型“书香光盒”的神秘面纱,探寻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徐家汇书院总建筑面积18650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三层,有近800个阅览座席,是一座集图书、科技、博物、美术、旅游等多元功能高度融合的开放性、复合型图书馆,市民游客可一站式体验“文、博、图、艺、游”的魅力,感受中西文化交流发祥地的历史渊源。
建筑由西岸美术馆设计师、曾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知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白盒子”书院外形体现了融入周边历史、文化的决心,也清晰传达了现代图书馆的特色功能。
一进门的中庭直通三层,18米挑高穹顶令人置身知识殿堂,两侧八个特色主题书架取名为“光盒空间”。一侧以“建筑可阅读”为主题,聚焦百年建筑、百年音乐、百年电影、百年工艺的图书,打造了一览城市巨变的时空隧道,翻阅《上海相册》《上海城区史》《空间再生:上海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透析》等著作,直观触摸城市的历史;另一侧以“徐汇文脉”为主题,《徐光启家世》《与阁老为邻》等图书及互动装置,让读者感受从徐光启开始的一批文化名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
其中,名为“光启”光盒收藏“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的译著和他在数学、农业、天文历法等方面卓越贡献。“教思”光盒展出马相伯、盛宣怀、蔡元培等为上海乃至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教育家传记及文集。“文脉”光盒收集了徐汇土地聚集的文学大家们原创或翻译作品。“传藏”光盒讲述徐汇老住户张元济打造的出版事业,巴金、郑振铎、任洪隽等人发扬光大的文艺杂志传播事业等。
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蒋艳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以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研究传播为主要职责的文化教育机构,与图书馆在藏书、文脉传承等社会价值方面是天然近亲,其求真务实、兼收并蓄的精神与徐汇区海纳百川的海派精神异曲同工。书院将全新一体化多功能文化场馆模式,嵌入源远流长的历史街区中,期望海派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她透露,之后还会有20多米长“海上书桌”进入中庭,犹如海派文化的百年记忆通道,配合两侧的建筑可阅读和中西交流等主题书架,以充满仪式感的空间再现徐家汇百年文化记忆,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图书馆,也是可阅读的地标建筑。立面的翅片从地面垂直延伸到屋顶,包裹了徐家汇书院,让这座新建筑呈现出朴素典雅气质,与徐家汇源景区既有历史建筑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站在一楼柱廊和二楼、三楼的凉廊间,市民读者能欣赏到广场美景,在二楼、三楼的景观阅读位,百年徐家汇观象台也尽收眼底。
在书院里,“光启之门”艺术装置也相当吸睛,通过对土山湾博物馆镇馆之宝土山湾牌楼的艺术化再造,新的3D打印建造技术呈现了晶莹剔透的网格化牌楼新形象,与原本沉稳厚重的土山湾牌楼形成鲜明对比,呼应了用现代数字技术演绎传统工艺的主题。“光启之门”核心主题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传统与未来的呼应,既表示对徐光启的致敬,又蕴含对未来的期盼。
“徐家汇书院”馆招字体源自四百多年前的先贤徐光启。徐汇区图书馆负责人房芸芳告诉记者,这五个字是从古籍史料中找出的文定公手迹字体,其中“汇”和“院”由其手迹拼字而成,而书院内各功能区的标识字体,则采用字体设计师专门设计的“光启明朝体”。
“从徐汇区图书馆到徐家汇书院,徐图65岁之际迎来华丽转身升级,但不变的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初心。”房芸芳说,书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拓展图书馆服务方式,让阅读更智能。一楼开放式廊道打造24小时阅读区,可全天候自助借还、预约借书。数据大屏动态展示书院楼层分布图及徐汇区书香地图,成为市民贴心的“第二书房”。
书院三楼“光的年轮”板块展出了年代较为久远的特色文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全套《申报》影印本,读者可随时来此翻阅上海的过往足迹。
这座智慧图书馆也体现了文旅融合特色——地处“都市旅游”核心地段的徐家汇书院,打破“就文化而文化”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展览展示空间、多媒体互动、沉浸式体验空间,引进精品咖啡店、文创商店等特色商业设施,服务台中还专门设有旅游咨询中心,成为全面融合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