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中外诗人在上海生活、观察、体验,寻找到诗意,并把它们凝固成文字。如今上海依然拥有众多诗歌创作和朗诵爱好者,校园诗社、企业诗社、社区诗社等基层社团蓬勃发展,诗意融入日常生活,丰富彼此的心灵。”今天第七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闭幕,梧桐掩映的静安区图书馆“诗歌创作和海派文化”——诗歌创作论坛上,众多中外诗人相聚一堂,这是为期四日的诗歌节最后一站。
上海国际诗歌节创办于2016年,连续多届活动促成国内外诗人与读者互动,见证诗歌与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渊源。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力求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念和形式设计,让诗歌艺术成为闪耀的文学与文化灯塔,让世界感受来自中国的诗意。法国的高缇耶·鲁(鲁高杰)笑称自己是“新上海人”,“国际诗歌节活动给了我们与公众,与年轻人、与老人、与邻居相聚的机会。”
“一百年前与当下、未来的时间交织在一起,这是诗的相会。”著名中国诗人欧阳江河获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金玉兰”诗歌大奖。他曾如是表达祝愿:“金玉兰奖是汉语的花朵散发出来的芬芳,未来还将有更多声音汇聚进来,所有这些人类共同语言都会汇集到汉语之花的芬芳和召唤中来,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聆听。”
2004年来到上海的诗人、译者胡桑,在诗里不断认识辨认城市,汲取滋养。“上海给了我太多,这18年是我真正找到诗的声音、诗的形态的时间。国际诗歌节让我深入理解这座城市,与它的关系更深厚紧密。”
“因为写诗,像我这么土、满身带着泥巴的人,和这个城市亲近了很多。诗融入我的血液和基因,在城市中安放了安宁的灵魂。”作家、诗人陈仓说。
本届诗歌节邀请了国内外二十余位有影响的诗人,包括外国诗人阿提拉·F.巴拉兹(匈牙利)、迪米特里斯·P.克拉尼奥蒂斯(希腊)、德拉甘·德拉戈洛维奇(塞尔维亚)、恩利克·索利纳斯(阿根廷)、费尔南多·冉东(哥伦比亚)、高缇耶·鲁(鲁高杰)(法国)、卡斯滕·斯坦梅茨(德国)、角倉マリ子(日本)、乌拉尼娅·卡塔乌塔(孔天芮)(希腊)、萨尔瓦多·马里纳罗(马济民)(阿根廷)、托马斯·麦卡锡(爱尔兰)。中国诗人有张炜、欧阳江河、张清华、龚学敏、臧棣、姚风、蓝蓝、周庆荣、庞余亮、黄礼孩、陈仓、谷禾、林雪、张晓雪、赵四、胡桑、倪湛舸等。
本届诗歌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交流和文学研讨,新汇集团上海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相关主题诗集《面对未来的召唤》。闭幕式后,与会嘉宾参观静安区图书馆新闸路馆海关楼三楼的“赵丽宏书房”,这是将作家书房落户于公共图书馆的创新之举,收藏作家捐赠各时期出版及未出版手稿,陈列作家收藏的书籍画册、世界各国文学界友人赠予的礼物及来自文坛名家的题词墨宝,是文人书房的扩展延伸,也是阅读推广的空间。
据悉,本届诗歌节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码、区块链等科技手段,通过“云端”线上信息传播方式,开展多场次系列主题活动,力图以诗歌表达时代的回响,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语境下,文学传播与镜鉴的精神之光。2020年上海国际诗歌节主题是“天涯同心”,2021年是“诗,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是“面向未来的召唤”。在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看来,这体现了诗歌节胸怀天下的追求,“今年主题尤其意蕴深远,也是具共性的话题,促进诗歌交流烛照未来,发出光与热。”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