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决定创新》
[美]小戴维·P.比林顿 著
许宏亮等译
中译出版社出版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塑造社会。环顾四周,科技无所不在。但是,何为科技?很多人未必能够理清一二。所谓的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科学重点是解决理论层面的问题,而技术则是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科学依赖于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宵衣旰食地深入研究,而技术则是工程人员在实践操作中应用的科研成果。思维模式的不同,研究的方向不同,产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专注于现代工程历史的美国历史学家小戴维·P.比林顿在《思维决定创新》(许宏亮等译,中译出版社出版)中,通过厘清美国近现代创新发展的脉络,试图让每个人能够清楚地看到科技发展的走向和创新的实质。如果借用量子学的说法,就是“三种纠缠”。
首先,科学与工程相互“纠缠”。科学探索世界,而工程改变世界。科学技术再发达,如不能转化为现实,那也只是空中楼阁;工程技术再先进,如缺少科学创新加持,也只能在原地踏步。早在19世纪80年代,内燃机就已经发明出来,然而到1908年,亨利·福特才开始了流水线作业量产汽车。汽车的普及让公众对泥泞坑洼的道路感到不满。于是美国的一些州开始出资,研究提升公路质量的方法。进入20世纪后,混凝土才被应用到筑路工程之中。发明于19世纪的铲车和压路机,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正式投产。科学和工程技术是相辅相成、相互承载的。科学能够成就工程,而工程可以让科学落地生根。
其次,个体突破与团队合作相互“纠缠”。对于创新来说,循规蹈矩、人云亦云是最大的阻碍。从美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来看,破局思维成就了今日的科技世界。所谓破局思维,就是在大多数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个人能够脱颖而出,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而这种解决思路却又依靠团体的力量来实现。这也是很多激进式创新的内在逻辑。如美国的公路计划是托马斯·麦克唐纳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思路和愿景,但直到1956年之后的30年时间里,这个思路才由团队成员共同努力而完成。
最后,个人创新与政府扶持相互“纠缠”。在很多人的思维里,创新来源于个人的灵感。比如惠普在车库里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音频振荡器,乔布斯也是在自家仓库里组装出第一台苹果电脑,以至于曾经有人问比尔·盖茨:什么是你最大的恐惧?比尔·盖茨回答:“我最恐惧的是那些正在破车库里没日没夜捣鼓新名堂的年轻人。”的确,美国的车库文化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但是缺少政府政策的支持,变革性创新就无法成功。比如高速公路网的加密、火箭技术的研发等,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人员支撑,都需要系统化地统筹管理,才能够让科技迅速形成突破。此外,政府还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工业基础、文化基础、市场环境以及必要的高等教育,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创新才可能不断涌现。
创新是动力之源,创新以思维引领。只有明晰了创新发展的道路,厘清了创新背后的正确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鼓励创新、发展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者:孙丽娜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