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醉小馆”开张,开在佘山脚下的艺术百代美术馆里。装在玻璃瓶里的定制饮料透出明丽的色彩,一字排开,摆满柜台,很是迷人。这家小馆其实是美术馆为今天全新启幕的“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而特辟的沉浸式体验区,作为一个引子,将观众带入展览情境,品味城市的斑斓。
这是一个面向Z世代的主题艺术展,脑洞有些大,着力为上海330万师生打造“塑造城市精神,传递奋斗梦想”的美育大课堂,也是艺术百代美术馆奋斗系列美育展览第二部接力之作,以艺术方式延续新时代奋斗精神,用艺术语言诠释“人民城市”的暖意、惬意、诗意。逾130件艺术作品汇集于此,有前辈艺术名家与高校学生的代际碰撞,也有传统国画、油画与新奇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媒材混搭,并不时穿插一些生动的情景营造,通过视觉冲击力、影像叙事力、主题表现力让观众寄情于展览之中,激发其“人民城市,奋斗有我”的责任担当。
60位艺术家跨年龄、时代对话,共绘“人民城市”的视觉图典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城·长”故事,不变的是他们对城市家园的热爱。此次展览集结60位跨年龄层艺术家以城市为主题的创作。其中既有颜文樑、朱屺瞻、李咏森、古元、汪观清等德高望重老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周春芽、金江波、汪家芳、丁筱芳、田学森等风华正茂中年艺术家的倾力之作,也汇聚了上海美术大展获奖作品、ART+100青年艺术家计划推荐作品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优秀艺术作品。众多艺术家在跨越数十年的生活背景下,讲述不同时代的城长故事,让展览俨然成为一部“人民城市”的视觉图典。
对于本次展览“城·长”的主题,展览联合策展人汪家芳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城·长’展览展示人和城市精神同步成长的内涵,讲一座城市的慢慢长高,它不是图解式的,而是能够和观众对话。在这里,人们能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可以看到父辈的生活、展望未来的生活,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他希望每一位来到这里看展的观众都能以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去细细解读作品中和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一份美好。“在整个展览里面,你能够‘看见’城市的过去、现在、将来,体会到城市自身慢慢地生长,慢慢地长高,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展览以颜文樑创作于1955年的油画《中苏友好大厦落成》起头。这幅名作尺幅虽小,但气势恢宏,聚焦的正是人们熟悉的城市地标——上海展览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画面以殷红、橙黄、银白三色调,辉映出彼时这座新建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雄伟壮丽的形象。如今这里拆除围墙,将空间开放给市民,并刚刚见证上海书展十八岁成人礼,成为人民城市的一个鲜活注脚。
更多作品呈现的是新时代的城市风采,其中不少专为展览而创作,此次首度与观众见面。
从小在石库门中长大的丁筱芳、丁阳父子以不同年代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成长体会,联手创作了宽3.8米的巨幅画作《江河恒流·上海恒新》,深情描绘孕育上海城市发展的“一江一河”。画笔为整个城市披上绿装,取青绿山水之意绘出一座充满希望之城,别出心裁地以苏州河沿岸作为前景,而将此前很多画作表现过的黄浦江沿岸绕到画面较后的位置,新奇的视角赋予画面一种特别的视觉张力。画中既能找到一大会址、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千安千树等一众城市地标,也将龙舟赛、单车少年、旅游观光大巴等滨水两岸的生活风貌一一融入。
围绕上海“十四五”规划相关重点,见证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变化的汪家芳创作了一连41幅《上海go high》。这是一组尺幅虽小却气势磅礴的城市山水画,从浦江两岸、自贸区新片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起笔,画到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养老、公园绿地、环境保护、崇明花博会等结束,展现不断长高、不断延伸的城市精神。
叶雄、桑麟康、申杰、朱新昌、朱新龙等上海人物画苑年近古稀的一批画师,以传统中国画中独具特色的“屏条”形式为展览绘制出组画《申生不息》和《五城奏》。前者围绕广富林、杨浦滨江、外滩、外白渡桥、中华艺术宫等五个上海人文地标展开,后者选择以成都茶馆、广州早茶、北京胡同、杭州西湖、西安鼓楼等全国五座城市富于烟火气的场景,勾勒出城市的温度与活力。
汪凯民、林凡这对年近耄耋之年的伉俪将在上海度过的二十四节气画成24幅一组的《海上时节》。这组画面来自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历经五年时间,记录每个节气里的日常瞬间,有自然风光,也有城市景色。画面清新淡雅,用笔柔和,水墨淡彩之间流露的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看画的人仿佛也和画家一起,在那些熟悉的场景里穿越春夏与秋冬。
以贴近Z世代的艺术表达与展陈设计,拓展主题艺术展的可能
毗邻松江大学城,艺术百代美术馆从去年开馆伊始便找准定位:专注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为大众尤其是广大学生亲近主题艺术的美育大课堂。为贴近Z世代的审美偏好,由多方协同打造、作为上海市教委参与主办的重点文教结合项目的“城·长”展着实花了一番心思。一方面特邀了不少青年艺术家甚至在校大学生以新兴艺术形式创作的作品,另一方面也纳入多媒体视听技术、场景互动、文创衍生品等多种形式创新展陈设计。对于青少年“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的审美普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金江波十分形象地描述:“这个展览对青少年来说就像一本别开生面的课本,它带你穿越时光,去了解和探索城市发展背后的故事。我们希望青少年参观这样的展览就像翻开课本,上了一堂奇妙而精彩的课。”
徜徉于此次展览,观众能够邂逅不少关于城市的创新表达。明明灭灭的灯光间,立于网格之上的1000个陶瓷小人来来往往,聚拢又散开,像极了偌大城市里的人。宋吉雅的创意新媒体作品《城里的人》,用颇有寓意的方式探讨个人与城市相互依存共生的关系。有意思的是,创作者将每一个“城里的人”头顶都设有一个尖角,以尖角代表方向,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为市民发展指明了道路,每个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陈志锋以如动态雕塑般的装置艺术《梦境》寄寓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向往。颇有炫酷感的金属材料很能体现现代城市的科技感,动态装置的形式则呈现出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加入的“流水”“飞鸟”等自然元素,表达的是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近20件这样的展品来自馆方围绕展览主题面向上海及全国高校的广泛征集。这是Z世代眼中的“城·长”,汇聚他们对于城市生态、智慧、文化、幸福、创新、未来已来的主题性表达。
展览里很多空间的排布也都自出机杼,丰满着人们对于城市的理解。贴上交通斑马线地贴,看阳光透过全景窗户洒进来,二层展厅秒变城市开放式空间。大大小小、脑洞大开的汽车模型错落有致地集结,构成“为行而设计”城市未来出行展厅。交通出行是城市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展厅携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撷取10件荣获过德国Red dot设计大赛、中国设计红星奖、白玉兰杯上海设计创新大赛、米兰设计周、上海设计100+等设计大奖的优秀学生作品,呈现对未来城市中汽车设计的深入探索。汇聚五组创意新媒体作品的270度《未来城市》影像展厅,俨然一台“城市时光机”,以颇具未来城市科幻大片的既视感,打开年轻的创作者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更加灵活、高速且具有无限可能。
据悉,主办方展览后续还将通过系列活动邀请参展艺术家作为讲述者,从画作创作者与城市发展亲历者的视角与青少年一同分享“城·长”的故事。此外,展览也将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开展“我的城市·我的家”人民城市青少年 VLOG 创意视频征集及“城市微改造”创意方案征集活动。同时,展览将选取美誉度较高的作品进行馆外展示,并采用红色大巴移动美术馆形式进校园、社区、商圈进行全市巡展,辐射到美术馆外的更多区域和人群。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馆长刘子惠坦言:“我们希望这样一场跨越不同年龄的城市艺术叙事,能够激起人们对上海深刻且真切的归属感,激发青少年学子们感受祖辈父辈对上海的热爱和自豪,在他们的时代续写新的奋斗故事。”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金江波、汪家芳、刘子惠联合策展,将持续至2023年7月31日。
作者:范昕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