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所收录的是,2014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全日制)自主培养的青年作者们的作品,这些年轻人入校后实习双导师制,除学术导师之外,他们还分别师从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李敬泽、李洱等作家导师。经过名师指点后,他们在校期间便在《收获》《人民文学》《花城》《大家》等重要期刊发表重要作品,包括叶昕昀、焦典、崔君、陈帅、于文聆、张明慧、武茳虹、孙莳麦等在内的同学获得了包括牛津——京师文学之星、《人民文学》之星、《钟山》文学之星等多个文学奖项,作品入围了包括“中国好书”“收获排行榜”等多个文学榜单,这样的文学实绩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引文学教育风气之先,令人欣喜。值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为集中展现这些青年写作者的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共同推出“京师青年作家群”丛书。
《耘:每当有人醒来》
张莉 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杂志书,以出版北师大青年作家们的优秀作品为主,希望在未来能引领青年一代的写作。为此,特意选择了“耘”这个词作为杂志名。“耘”是我们从“励耘”这个词中拆出来的一个字,“励耘”对于每一位北师大人都不陌生,意为“励精图治、勤奋耕耘,旨在教育学子们要以勤奋学习、服务社会为己任。”“耘”字本身也是动词,隐喻“辛勤耕读、服务社会”之意,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期待、寄予希望的词。
作为“耘”的第一期,本书收录了12位同学公开发表的12部小说。多数作品是他们的处女作,代表了他们在读期间所取得的文学成绩。当然,这并不是2014年以来所有文创专业同学的作品结集,面对众多小说,各位导师一起讨论,共同进行遴选。编选的原则是,作品必须是这些年轻人在校期间发表的(因此,毕业之后发表的更为成熟的作品没有能收录在内);作品要有代表性,虽然有些青涩,也能看到这位年轻人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当然,因为主要以小说为主,所以对诗歌及非虚构作品只能舍弃。好在,这是《耘》的第一期,等待合适时机,“耘”将专门收录同学们的非虚构、戏剧及诗歌作品,并且,作者群也将不仅仅限于文创全日制同学,还将扩展到更多北师大学子。
“每当有人醒来”是我们为《耘》第一期选择的书名。它来自于文聆的小说题目,我们之所以看重,在于这句话的隐喻性,“醒来”是召唤,是复苏,是起点。
想到这些年轻人初来北师大的情景。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同学本科主修中文专业,有的则主修电子商务、动物保护专业又或者外语系……之所以冲破重重考试难关来到北师大攻读研究生学位,在于他们对于文学的深深的热爱与渴望。也正如张清华老师在序言中所说,“作家讲座”课带给巨大提升,正是在这门课上,他们近距离和余华、格非、李敬泽、苏童、毕飞宇、周晓枫等老师交流,他们的作品也将进入名师工作坊进行研讨……事实上,无论是精典阅读课、写作实践课、作家讲座课还是名师工作坊,都为这些年轻人打开了“美丽新世界”。
为了更好地展现导师们与同学的互动,本书特意邀请作家导师为这些作品撰写评语,——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作家导师们如何评价这些年轻作者,如何对他们进行悉心培育、培养;也将看到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何逐渐褪去青涩、焕发光彩。《耘》里蕴含着每一位作家导师的拳拳之心,潜藏着一代年轻写作者的成长足迹。
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史与中国百年文学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著名作家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任教,一代又一代的卓有影响力的作家也从这里成长。而这一次“京师青年作家群”的推出,不仅将展现一代新锐作家的集体崛起,也将展现北师大一代代优秀作家之间的美好及长久的传承关系,——《耘》的出版,将为当代文学现场提供鲜活的文学生态版图,它将生动呈现“一代大师的青年时代”。
作者:张 莉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