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除了要读出祥林嫂,还要读出一个‘我’的故事,学生肯定是服气的。看作品得读全了,也就是文本的完整性要有。”光启书局最新出版《倪文尖语文课》,以独特“倪式阅读法”分析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出入文本内外,深入字里行间。近期陆家嘴读书会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丹、市建平中学党总支书记郑朝晖围谈“语文课”。
长期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研究,学者倪文尖2021年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开设账号,分享语文教学视频,这位日渐“火”出圈的UP主笑言“把论文写在了B站上”。他有着自己朴素而独特的语文观——语文应在“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和“如何做有创造性的人”相统合的高度上重新定义、重新出发。
从《背影》里那句“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到钱锺书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经典名作不仅深深塑造了我们的思维与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日常交流方式。这些语文课本上脍炙人口的名篇真的读懂了吗?在课堂中常常听到的“文本细读”,究竟应该怎么读?
此次陆家嘴读书会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世纪文景、浦东图书馆承办。活动现场,倪文尖认为,文本细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应该培养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准高级”读者,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面对《背影》《荷塘月色》《哦,香雪》《合欢树》《荷花淀》《故都的秋》《夜》等名篇,他采取一视同仁的研读旁批。
他以当年读《哦,香雪》为例谈到,“很少有人不被小说的抒情性吸引,清新的文字、清新的人物、清新的主题,换好铅笔盒之后回来的一路以及小说最后‘山谷里突然爆发出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首现代化与现代文明的抒情诗与赞美诗。像火车、铅笔盒都成为现代化与现代文明的符号,而且符号化的意味特别明显、强烈。”但另一方面,香雪用一篮鸡蛋换来的那一只铅笔盒,铁凝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在倪文尖看来,它决不只是一个铅笔盒,而是对知识、对现代文明的强烈憧憬。这不仅只是一篇普通的小说,而是隐藏着一个时代的密码,经得起反复重读,强烈表达了这个时代对现代文明、“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改变命运”的确认与憧憬。
他进一步细读指出:香雪对现代化的追求,在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是以对台儿沟传统的否定为前提,也就是说,《哦,香雪》这个梦事实上在小说文本内部是早就爆掉了,“清新,但不简单。”倪文尖提出,文本细读不等于读得细,“这是出发点,从结果的角度,更是‘文本精读’‘文本准读’,准确把握住关键点。”
在他看来,阅读者的阅历、体验能力乃至“慧根”的确有差异,但培养阅读能力还是要以文本为基础,继而发掘文本的“机理”。“王安忆有个类比,‘小说是瑞士的机械表,不是电子表,能让我们看到它的内里’,我之所以说‘机理’而不是‘肌理’,想强调的就是动态性。”
三位专家谈到,当文本细读变成了生活的能力,或者对生活的基本判断,我们如果仅仅进行文字解读,其实是对文本的纯粹、抽象化训练。而当读者有了丰富的灵魂和人生阅历,再加上语言积淀、理论提升后,首先是在文本里有了感觉,再用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去印证这种感觉。
詹丹提出,要以有张力的形式解读文本,不能只用一种模式解读,“从文本切入,它是最基本的依托。为什么我们用文本替代了作品、著作等,文艺理论家说这是对作者的边缘化,但是你会发现文本的概念现在非常多,实际上文本本身是泛化的。为什么今天文本细读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修养,是因为文本最终是无处不在的。”他评价倪文尖的文本细读方式,为年轻学子带来了启发,不让细读变成“死读”。
“语文课读文本,如果一提到《荷塘月色》就是淡淡的喜悦、忧愁;一讲到‘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这只是浅层次、感性认识式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郑朝晖认为,要真正能感知语言、文字所形成的美妙阅读经验,需要语文教学从业者带着学生体验文本,捕捉文本留白或弦外之意,积累文本阅读的实践经验。
他们举例谈到,一些读者小时候读《红楼梦》,“首先比的是谁长得更漂亮,读不出那些酸甜苦辣和风刀霜剑严相逼。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起起伏伏,看到了各色人等的表演,你再去感受作品,很多东西就读懂了。”
作者:许旸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