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舱石:面向未来的乡村建设》
桂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过去,空船航行时,船民一般会用压舱石来降低船只重心,以保持船体稳定。而在我国的政策语境中,“三农”无疑就具有压舱石的地位。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田野调查的经验,紧紧围绕“三农”问题中的城乡关系、土地制度、农民工流动、社会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一套符合国情、农情的方案,以期建设面向未来的乡村。
>>内文选读:
内卷化的县城(节选)
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目的是通过消除歧视性政策,赋予农民进城过上美好生活的机会。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变成“以吸纳人口”为目标。地方政府与开发商逻辑一致地诱导农民进城,以推高县城房价来获得财政收入,其中最典型的是将进城买房与县城优质公立义务教育捆绑,农民因此不得不进城买房。
城镇化是一个自发过程,农民有进城的意愿,但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手段,使得农民被动地卷入到城镇化潮流中,极大地加速了这个过程,进而改变了城镇化的自发性。由于受收入限制,农民不可能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家,也很少到省会或者其他地级市买房安家。县城成为了农民进城的主要空间。
被地方政策加速的急速县域城镇化潮流,对基层社会结构和农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来看一个案例。
我们调查的晋南某县是山西农业强县,当地农民种植水果,一年水果产量可供全国人均消耗4斤。该县农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水果,与其他中西部地区相比,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早,因此较早致富。该县农民在2010年之后,开始大规模在县城买房,一些村庄的农民购房率超过60%,很多农民选择一次性付清房款。农民买房主要是为儿子结婚,于是在当地形成了老年人在村庄种水果、年轻人在县城生活的状况。
麻烦出在农民进城之后。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较早,当地农民没有外出务工的习惯。我们调查的某个村,自2018年之后,才零星出现10多个已婚中青年人外出务工情况。最近几年,北方很多地区的水果种植规模扩大,导致水果效益下降,该县农民面临着转型问题。由于没有早期外出务工的经历,当地农民除了种植水果没有其他手艺,社会资本也积累不足,40岁以上的中年农民只好继续种水果。
难就难在那些靠父母买房帮助结婚并且已经在县城生活的年轻人。与其他中西部县城一样,这个晋南县城的企业很少,就业机会不多,生活标准却不低。那些在县城生活的二三十岁的年轻小夫妻,试图在本地就业,年轻女性一般是到商场、餐馆上班,一个月工资两千多,年轻男性一般是开出租、送外卖。县城机会少,劳动力多,因此工资越竞争越低。
在县城过上体面的生活不容易,已经进城的年轻人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外出务工。这意味着,县域城镇化并不能解决乡村留守问题,进城并不意味着过上完整的家庭生活。
第二种是本地就业、创业。开门店?开餐馆?能够成功的并不多。不少年轻人拿着父母的储蓄折腾一番,钱没赚到,甚至反而负债。因此,县城的门店往往是一年换一个主人,年关四处贴着门店转让的广告。
第三种是啃老。一些年轻人在本地就业不行,又不愿意外出务工,只好靠着父母的资助。过去农村父母要帮儿子建房子娶媳妇,今天农村父母不仅要帮儿子买房子,还要负责孙辈的支出,资助儿子婚后的生活。由此可见,农村代际剥削加重。在调查中看到,一些家庭的老人没有支持儿子的经济能力,年轻人在县城过不上体面的生活,出现了儿子媳妇吵架离婚的现象。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不同。后者的县域工业化先于城镇化,农民进城是由城市就业拉动的,农民通过积累资金、提升人力资本,实现身份转型。前者的县域是依附性的,县域城镇化由政策拉动,工业化滞后于人口转移,因此出现了社会竞争加剧、家庭关系紧张、借款消费等现象,即内卷化。
中西部县域城镇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受进城后生活成本和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限制,农民不可能接受较低的工资。这就是说,当中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县城之后,低端产业会向中西部转移,与企业在东部地区招工所面临的人工成本是一样的。县域城镇化提高了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相对于东部,中西部地区并无吸纳产业的人工优势。
这样一来,中西部地区就出现人口城镇化挤压工业化的困境。
早期东部地区走的是一条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先工业化后城镇化的道路。今天的中西部面临的是人工成本高、工业化优势弱化的状况。如果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没有产业支持,则这样的城镇化就很难再像东部地区那样,走出一条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推动市民化的道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要避免陷入“开发商”的逻辑,避免盯着房价地价。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看,县城房价越是不高,农民的生活就越有质量,社会就越有活力。地方政府应当起到的作用是,对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市场因素做一个“反向运动”,提供“公平”的正义。具体是指,中西部地区的基层政府应当聚焦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靠国家转移支付,并且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转移。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当关心如何将国家财政转移用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尤其要避免将基本公共服务变成拉动农民进城和刺激消费的手段。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了这一点,要求“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中西部地区或许很难重走东部地区的城镇化之路,所以,其县域发展应当定位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将县域建成乡村的核心,将围绕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县乡村建成中国现代化的“大后方”。
作者:桂 华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