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中国手艺今天渐行渐远了吗?未来它们还能获得怎样的新动能?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香奈儿文化基金发起“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一季“手艺再兴”,近日正以双展并行的形式探讨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这同时亮相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两个展览,其实是两组获选方案,分别是冯立星、吴有策划的《狂人之丘》,以及左靖、王彦之策划的《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它们以不同的切入点,邀请公众共同讨论中国手艺在当下的境遇与再兴的可能。
《狂人之丘》为我们打开以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激活中国手艺的可能。在这个展览中,11位艺术家每人带来两件艺术作品。每件艺术品都以高强度、反效率、质朴的“日常劳作”方式也即“手艺”作为创作语言。它们展开一种近乎疯狂的创作状态,却也为手艺的未来破出新路。
这种“疯狂”之于艺术家付小桐,是无数次针刺破宣纸的低吟,直到针孔缓缓连接成山脉和惊涛骇浪;之于倪有鱼,是以反photoshop的方式将多年间收集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张老照片分类、剪切、重组、拼贴出虚构的《逍遥游》图景,在这里,摄影成了时间和空间的片段;之于邵译农,是十年如一日般用油漆让一棵沉睡水底千年的阴沉木继续“生长”:上漆、打磨、披麻、挂灰、再上漆……时间、木头、油漆、双手及劳动合为一体,赋予朽木以新的年轮。
这个展览的展厅设计类似于一个个起伏多变的山丘,观众可在空间中平行漫游这总计22件作品,以获得多重体验。同时,展陈空间的原型——展墙、展台、展厅——被撕裂开来,在创造视觉的连通性的同时,揭露了艺术家完整作品呈现背后的种种尝试、失败、踌躇,以及未完成和缺口的状态。这也是此次展览希望达成的——它不是一次静态的展陈,而是一个邀请的动作,邀请观众用自己的手去打开和探索作品“呈现”的过程,以及那些隐匿在造物背后的疯狂与理性、欲望与能量、态度与反思。
《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则回到中国手艺一个个鲜活的生发地,在尝试拾回人与自然联结共情的方法的同时,摸索手艺背后的造物观念及精神遗产在当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展览从左靖、王彦之两位“制作人”自身的经验出发,回溯其过去十年围绕“乡村·百工”展开的民艺复兴实践。
人们从中看到,小河与钟永丰如何以乡建和工艺复兴为主题创作专辑《回郷记》;鬼叔中如何以影像田野的方式介入家乡手艺“玉扣纸”和“木活字”的命运;刘庆元如何结合审美、教育和功能性,木刻于城乡之间;夏木织物和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作为复兴具体手艺展开的务实实践,以一种综合的“社会设计”思维,为手艺再兴提供参考方案;愈园计划以和“手”相关的劳动和艺术实践为线索,意图重塑人与社群、人与生态之间的精神联结。
与此同时,展览委托建筑师罗宇杰担任展陈设计,通过以“纸”营展,展示自然建造在展览以及当代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方法。
两个展览的两组“新文化制作人”立足中国土壤,通过各自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以独特方式尝试弥合“手作”和“Making”,及其人文语境在数字消费时代的缺失,并将之“再兴”于亲近而具有启发性的文化与生活体验中;他们还试图克服“手艺”在生产方式与消费伦理转型中的结构性阵痛,重建“手”与“艺”、“手艺”与个体精神、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别策划了平行项目“手艺之家”,以设置于场馆三楼临江平台的临时展亭为载体,分期呈现对于当下不同门类的中国手工艺展开的相关调研和文献搜集。
“新文化制作人”项目是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于2021年共同发起的两年计划。该项目旨在为具有文化视野的探索者、创作者、实践者、坚守者,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共同勾勒中国设计的未来面相,共同挖掘中国建筑的文化内力。作为“新文化制作人”的第一季,“手艺再兴”既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首个合作项目,也是双方同举艺术之力应对全球复杂环境的首次尝试。第二季主题为“活性建筑”,将在明年夏季正式与公众见面。
作者:范昕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