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读书,我偶尔会碰到“齐燕銘”这个名字。比如,沈从文研究服装史,得到齐的关照;王国维的儿子王高明到中华书局参与古籍的编辑工作,是齐推荐的,等等。但我对齐燕銘的情况,知之甚少。有了旧书网,想买书太方便!为了解齐,我在网上连续买了《齐燕銘纪念文集》《齐燕銘印谱》《我的父亲齐燕銘》三本旧书,很快就读完,有话要说。
齐燕銘上的大学,是大木仓胡同的中国大学。现在,这个大学的几座老建筑还在,属于教育部的办公场所。齐燕銘跟吴承仕学习,对经学下过功夫。十几岁时,他就学篆刻,对金石学早有涉猎。他是蒙古族,但不属于王公贵族,按李一氓的说法,他家是蒙古族中的中等人家。他的祖父是翰林,家学渊源,从小就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长大。
参加革命后,齐燕銘最有名的一件事,是在延安演《逼上梁山》,毛主席看过他们的演出后,专门给他和杨绍萱写了一封信。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看革命样板戏,很早就知道毛主席给延安平剧院的信。1976年后,方知这封信是写给他和杨的。《逼上梁山》中,齐燕銘扮演林冲,据回忆文章,这个戏在演出过程中,缺什么角色齐都能救场,哪个角色他都能演。读过纪念文集,我才知道齐燕銘还会演戏。1949年后,还是他动员程砚秋再出山。他担任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后,因茅盾年事已高,实际是他主持文化部工作。
周总理在重庆、南京时,齐燕銘就在总理身边工作。总理逝世后,他含着热泪回忆在总理身边工作的日日夜夜,使我们看到了总理的高尚人格和工作作风。有些细节,若不是他写出,别人不会知道。比如,重庆谈判时,总理让人砍掉曾家岩院子里一棵树垂下来的树枝,因考虑到毛主席个子高,怕行走时不方便。新中国成立后,齐担任总理办公室主任和国务院副秘书长,协助总理工作,堪称总理股肱。读回忆文章,我才第一次知道,当年政务院的组成部门、机构,先是齐燕銘设计方案,然后才报总理。开国之初,百废待兴,繁忙的国务活动,有齐这样精明能干的人在背后工作。他身边的人回忆说,上班时间,齐燕銘走路都是小跑。
1957年底,国务院成立古籍整理规划出版小组,齐是首任组长。对保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齐提出许多内行的意见,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规划小组有个简报,报头是齐的手笔。他的篆刻、书法成就大,我是外行,不敢置一辞,但我能分辨雅俗。齐燕銘的书艺,扑面而来的,是他的学养和人品,技术层面,还在其次。他为人民大会堂那幅巨作篆刻的“江山如此多娇”,本身就是山势峥嵘、大气磅礴的作品。当年,人民大会堂竣工,内部装饰由齐燕銘主持,他让各省来人参与本省市会议厅的装饰,显示了他的才干。
开卷有益。廉价买几本旧书,我补上一课,间接了解齐燕銘,活生生地感受到一个有学问、精艺事,有行政办事能力的老前辈的魅力。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