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不设围栏的博物馆,一条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漫步南昌路,每扇门里都有故事,每座小楼都有传奇,每条弄堂都隐藏着或多或少的秘密,散发着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腔调。上海的马路,是上海滩的传奇之路、市民社会的样本之路,更是折射城市变迁的阅读之路。
在上海诸多马路中,南昌路有何特色,又曾经发生过哪些故事?“上海马路丛书”首部《南昌路上》近日出版,今天在建投书局“阅读上海,从马路开始”主题新书分享会上,作家陈子善、“上海马路丛书”总主编徐锦江和该书作者黄向辉探寻上海历史。
《南昌路上》围绕南昌路的风云、人物、建筑、街铺,用文学加历史、虚构和非虚构结合的方式徐徐讲述。谈及和南昌路的独特缘分,黄向辉说,“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除了自身要具备能力,还需要机会,包括认识的人、走过的地方、处在的环境。写南昌路就像遇见老朋友,是宝贵的机遇。”她坦言,写南昌路,不想做摄像师只留下影像,而要挖掘其内在精神,重新审视南昌路,希望笔下的南昌路不仅仅是外人预期中的风花雪月、衣香鬓影,而是中西合璧散发着人文之光。
“上海马路丛书”后续将陆续推出《愚园路上》《南京路上》《淮海路上》等累计十种。这套丛书意在以“马路”为切入口,通过对南昌路、复兴路、愚园路、南京路、四川路、思南路、山阴路、陕西路、多伦路等市区马路微观层面的书写深描,记载生活在此鲜活个体的悲欢离合,以及具有文脉传承意义的家族史、社会史、进步史,厘清上海马路的文化沉淀和发展肌理,反映上海街区的来龙与去脉、流动与变迁、前景与未来。
在陈子善看来,上海作为中国国际化、现代化城市之一,需要有更多人来写她的发展和变化。“上海有太多著名的马路,南京路、淮海路、思南路等,多有着共同的非凡历史,这本书就从共性中写出了南昌路的个性。比如,作者先从马路上的人陈独秀和《新青年》写起,展开更多人和故事,视野开阔,场景生动,让书成为更好了解上海和南昌路的链接。”
徐锦江评价,《南昌路上》特色一是女性视角,站在女性角度写许广平、陆小曼、安志洁……对她们抱着理解的同情;二是“新上海人”写上海,有不一样的感悟。“一个人即使身在外地,但他认可上海文化,那么他就是上海人。”三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书中唐诗宋词信手拈来,也有自创的新诗。四是不光写南昌路的历史,还写了当下。他分析了“上海马路”写作热背后的深刻社会原因,乡愁不仅存在于乡村,也存在于城市。
南昌路,光阴凝固为两旁的建筑,随着梧桐绿了又黄,飘散成浓厚的海派文化氛围。作者黄向辉抓住南昌路的海派气质,述说南昌路曾经的风云、如今静谧又繁华的风景和街铺,把马路时光化成灵动文字。
恰如作者在书中“街铺”章节所形容的——我不想充当导游的角色,粗浅地为读者贩卖一个个“网红店”;一街一铺背后的故事,关乎人的命运与传奇,才会动人心弦,才会熠熠生辉。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