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
[美] 列纳德·蒙洛迪诺 著
董敏 陈晓颖 译
中译出版社出版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诸多选择,做出决策,从重复性的小事到攸关生死的大事,这些决策的背后都脱离不了情绪的幕后操控。情绪是影响我们正确决策的变量,能使我们快速、有效地理解当前处境,调整大脑的思考模式,权衡各种行为的潜在成本和收益,做出最符合现实情境需求的决定。本书详述了核心情绪为何导致某些事情的必然发生,大脑中的动机与决心系统如何左右我们的行为,情绪感受为何存在个体差异,调查问卷怎么帮助我们制作专属情绪画像,如何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进行情绪管理,最终实现由屈从情绪到驾驭情绪的飞跃。
>>内文选读:
现代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节选)
万维钢
列纳德 ·蒙洛迪诺是我喜欢的一位科学作家。他善于用两三年的时间彻底调研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写成一本既通俗又前卫的书。这本新书说的是现在科学家对人类情绪的最新认识。理解这些认识最好的办法,也许是跟古人做个对比。
怎样成为一个做事有办法,生活有意思的人?过去中国那些士大夫都提倡“向内求”,讲究修身养性的功夫;而现代精英人物则倾向于“向外找”,寻求知识、资源和解决方案。
一个翰林学士面临重大决策拿不定主意、或者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风波,他很可能会找个没人的地方长时间地静坐,思前想后,自己跟自己较劲。不但有事儿的时候要想,没事儿时也要想,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像曾国藩更是给自己规定了功课,每天都要“枯坐”半个时辰。而现在一个公司高管是肯定坐不住的。他有事儿会向同行打探消息、找专家咨询、召开会议、搜集所有相关信息、寻求亲友帮忙;没事儿也要看看材料聊聊天,时不时还要在社交网络发条动态。如果有人什么都不干就在那里坐着发呆,你可能会担心他是不是遭受了什么创伤。
我们容易理解现代人的逻辑。决策也好评估也好,本来都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你得有新信息进来,做一番计算——这一步通常花不了多少时间——才能有新的结论。每个人都是社会信息流中的一个节点,我们寻求信息还唯恐来不及,哪能主动断网,闭门造车呢?
这当然跟我们寻求信息方便有关系,毕竟曾国藩可没有智能手机。事实上现代人已经几乎无法纯粹“自己跟自己”相处了,随时随地都在跟外界交换信息,连坐车走路喝咖啡都得戴上耳机听个什么节目。另一方面,我们又把古人倡导的静坐和自省当作是道德行为。我为啥总要反省我自己?遇事总找自己的错处,这算是对别人、对社会尽义务吗?做好人会不会削弱我的竞争力呢?为啥非得做出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我内心可还是个少年啊!
我要说的是,古代大人物的那些做法,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很高级。
我也不打算提倡静坐,但古人的自省,并不是一种道德行为,而是一种认知行为。他们是在考察自己内心信息。
……
蒙洛迪诺这本书则是随着讲解各种情绪,介绍了几个有科学验证的,能掌控这些情绪的方法。其中像认知重新评估、冥想、同情、身体影响情绪、表达、斯多葛哲学这样的方法,学术界已经有相当过硬的研究,值得大力推广。这些是科学的修身养性法。
这里我想借用修仙小说的套路,把科学观点下修身养性的功夫分为五个层级。你看看身边的人都在第几层。
第一层是“无明”。这是最贴近一般哺乳动物的一层。这一层的人对自身情绪没有任何认知,遇事总“上头”,来情绪了不管不顾啥都干。
无明可以是善意的,有一腔热血,甚至这个人还精通某项专业技能,但是情绪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他们总是被情绪绑架而不自知,是情绪的奴隶。他们不在乎自己的情绪给别人带来什么麻烦,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为情绪是个问题。
无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反射反应,也就是遇到相应的刺激立即就反应, 如同打开开关。蒙洛迪诺描写一位女士,只要是她在专注工作的时候她丈夫走进她办公室,她马上就发火。过程中没有任何思考和停顿,就好像预装了程序一样一点就炸,这就是反射。
正是因为世界上有太多这样的人,才让过去很多智者相信情绪本质上就是不好的。
第二层是“无助”。无助者“上头”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被情绪困扰,甚至知道自己可能有长期的情绪问题,但是他们没办法。如果因为自己情绪冲动而做错了什么事,他们会非常后悔和自责。他们希望有更好的情绪,而且可能会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是常常不成功。
很多人不能理解无助者,说你为什么不振作一点儿?为什么不多往好处想?我数一二三你马上支棱起来!其实哪有那么容易。你要知道大脑是一台硬件,情绪出问题往往是硬件层面的损伤。可能这个人从小在不幸的环境中长大,可能他刚刚经历了强烈的惊吓和创伤,可能他的基因就有问题。你不能要求一个长期焦虑的人马上变乐观,正如你不能要求一个残疾人去打拳击。人说只有好人才会得抑郁症……这个印象其实是说无助的层次高于无明。
第三层是“积极”。这一层的人能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遇到事情会主动“想开点”,比如失恋了找人喝一杯、倾诉一番。他们拥有乐观阳光的形象,充满正能量。如果还有性格外向的加分项,那就不管是活泼少女、社会大哥还是居委会大妈,都魅力无穷。
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大事。正如秦舞阳在街头好勇斗狠,到了秦王面前就抖如筛糠,积极者的正能量是个精神鸦片。他们调节情绪的小技巧,比如转移注意力、想象美好的场景、设定容易完成的短目标自我鼓励,在真正的考验面前不值一提。他们一旦担当重任就会发现自己的幼稚。
如果你认为炒股是个很好玩的事儿,你一定没调动过大钱。
第四层是“敏锐”。办大事不是胆大就行。胆大的人也许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迟钝(有个说法好像叫“钝感力”)的人也许能做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可是要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就不容易了。如果你的每个决定都左右重大利益变化,甚至他人的生死,如果你随时面对不公平的指责和无端的赞赏,如果各种信息流像潮水和利箭一样冲击着你的情绪,你怎么才能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做大事的人必须修身养性。现代科学认识跟古人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认识到那些情绪并不是坏事。情绪是大脑做复杂计算的工具。如果你对某个数据感到害怕,你需要好好体会那个害怕感,那是大脑在提醒你考虑这个因素。你要做的不是屏蔽情绪,而是统领这些情绪。一个股票交易员刚刚损失了几百万,而他必须立即恢复正常状态迎接下一场交易,那么他平时就必须练习使用像重新评估、斯多葛哲学这样的调节情绪的高级方法。调节情绪的前提是识别情绪,而科学家对此有很多话可说,你需要学习关于情绪的知识。
高手会把自身当作一个系统,随时监测一丝一毫的情绪变化,动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
第五层是“大师”。大师不但能应对情绪,更能调动甚至制造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他们不但知道每个情绪会如何起作用,而且知道这些情绪为什么会产生。他们甚至会设计一些场景和行为,去批量影响别人的情绪,乃至于行为。
当我们感到暖和的时候,我们更愿意做出稳妥的选择,当我们感到寒冷的时候,会倾向于赌一把。低血糖可能会增加人的攻击性,而难闻的气味容易调动敌意。如果你想让一群人乐意为集体奉献,最好的办法不是给他们上道德课,而是用壮丽的景色之类的东西让他们产生敬畏的情绪……而所有这一切的背后还有个最高级的认知,那就是制造情绪不是工程学而是艺术,因为情绪是人脑主观构建出来的东西。
但真正的大师不会用这些知识摆弄人,相反,他会对人充满同情。蒙洛迪诺在书中讲了个典故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虐待一只狗,你不仅应该可怜那只狗,还应该可怜那个人。是什么样的不幸经历,把这个人变成如此模样的?
萨波斯基也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们一家在路上开车跟别人发生了冲突, 对方非常无礼。 萨波斯基的妻子对那人的惩罚是走下车,送给他一个棒棒糖。她说:“这种行为你都能做出来,你肯定需要这个!”那显然是一个从小缺爱的人。这就是同情之理解。那些被自己的情绪绑架的人不是坏人,而是弱者,他们需要成长。而我们需要知识。
这些关于情绪的新知,有的跟古人观点暗合,更多的则是古人不知道的。我们拥有曾国藩只能羡慕的优越条件。
>>作者简介:
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学作家。被史蒂芬·霍金誉为“会讲故事”的科学作家,与霍金合著《时间简史(普及版)》《大设计》两部畅销图书。
作者:万维钢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