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眼下,话剧《英雄儿女》首轮演出正式收官。这部根据作家巴金小说《团圆》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同名电影改编的作品,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排。
在原作基础上,编剧喻荣军特别增加了一段战场王成、王芳兄妹结成“一对红”,签订生死协议的剧情。演出现场,当战士们与文工团团员共同念出“如果同志万一挂花,或是光荣。我一定要像宣传杨根思同志的英雄事迹一样,把他的事迹传播出去,歌唱出去,教育所有的部队,要让他流芳百世。”不少观众不禁潸然泪下。
话剧《英雄儿女》剧照
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文艺人,也在继续践行着当年战场文工团团员与前线战士的承诺,让这些“最可爱的人”的故事与名字代代相传。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段故事,是喻荣军在前期采风中,根据话剧艺术中心的前辈演员宋光华真实经历与提供的珍贵史料整理改编而来。
战场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就让我们听听宋光华老人自己的讲述——
宋光华青年时期军装照
我叫宋光华,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老演员、离休干部。我们中心最近推出了话剧《英雄儿女》,我是高兴,成为第一位观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英雄儿女》所讲述的故事,同我的经历是紧紧相连的。我很光荣,曾经是一名是志愿军的文工团团员。从入朝参战、停战、再到回国,和战友一起在那个轰轰烈烈的、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待了六年(编者注: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我不到14岁就当了兵,参军的初心还与上海解放有些渊源。
我清楚地记得,上海是1949年5月解放的。虽然当时不知道解放军是什么样,但他们解放上海的故事却传到了我的家乡江西萍乡。听说解放军非常非常的好,宁可住在马路上也不打扰普通市民生活。哪怕下着大雨,也都坚持躺在屋檐下。很快我们的家乡7月也跟着解放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这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读完放假,正在河里头跟大家玩,就听说解放军第四野45军135师来了。当时我们没听到一声枪响,看到的是一支军乐队,前面的解放军打着洋鼓洋号,穿着军装,很神气地唱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就这样,我参军了。参军以后我又动员了很多同学,还有我们的亲戚朋友。光我们宋家就来了很多人,包括我的哥哥。当时据老首长说,在萍乡参军的有300多人,都是受解放军优良作风的感召。
宋光华青年时期军装照
我参军不久就到了广西剿匪,后来又到了广州。因为当时战士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所有的文艺战士全部撒到部队里去为战士们上课、服务,后来我又被分配到海南湛江。几个月后,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调回。天天急行军、拉练,一路到了武汉,要求我们“轻装上阵”,把身上的衣服一扔,换上厚的棉袄、大靴子,坐上一列“闷罐子”火者往东北开。心里明白了,要去“抗美援朝”了,光荣啊!
那时候我只有16岁,跟着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行军路上飞机轰炸得非常厉害。一过了鸭绿江就听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就像放烟火一样。眼前所见的,是一片废墟。美国飞机轰炸叫“一把抓”,(投放的)都是“母子弹”,一个炸弹里头有很多小的炸弹,杀伤力非常强。所以当时我们只有晚上夜行军。当时飞机炸死、炸伤了很多战士。
宋光华(右)与战友
很多年轻人都不理解,以为文工团员只是在战场唱唱演演,其实我们在朝鲜战场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的口号是,面向阵地、面向坑道、为战士服务!所以我们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还是卫生员,“一专三会八能”说的就是我们。什么是“一专三会八能呢?”就是要有一项专长、会编、会唱、会演。而八能呢,就是要能包扎伤员;能战地宣传、写标语;能为战士洗血衣;能为战士缝补;做红花白花(战场上有庆功会也有追悼会);能运送战士遗体;能写立功材料;能为战士写家书……
而说到演出。我们在朝鲜不知道演出了多少场,反正是最大的特点就是现编现演,见什么就唱什么见什么就演什么。
在朝鲜这么多的演出当中,有一次演出令我刻骨铭心,到现在是也记得牢记在心里头。那是1953年的7月打响金城反击战,慰问前线部队。他们要去攻打美军占领的一个424高地。
为什么会到前沿去?因为当时我被评为“一专三会八能”的能手,同其他战友组成了三男两女的小队,一起前往前线慰问。
我们带着首长的慰问信,带着子弹、手榴弹还有枪支去慰问前线部队就上路了。一路上,不知道趟过多少河,根本就没穿过干衣服,袖子一撸、裤腿一卷,就跟着部队一边走一边唱一边说。
到达前线的那天晚上,我们搞了一晚上,不仅带去了首长的慰问,也给战士们戴红花,还和战士们结成了“一对红”,签下“生死协议”。
什么是“一对红”呢?就是你包打胜仗,我包给你写你的英雄事迹。
宋光华为剧组提供了战场订立“生死协议”的真实史料
我“一对红”是跟一位来自四川的“小王”同志。我用四川话对他说:“小王你一定要打胜仗,打了立功,我等你回来我给你编些节目,你来看。”他说:“好的好的”。
等了一夜,听说前线已经把424高地占领下来了,俘虏了很多美国兵,还有缴这个缴获了很多枪支。我们一大清早就去接他们,看到战士脸上全部都是灰,眼睛都是红的,我这一扫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小王怎么在队伍里看不到,心想坏了,可能是“光荣”了,当时我们不说牺牲,说的是“光荣”了。
当时我非常激动,心里又很难过。虽然我们把阵地打下来了,但是打仗总是有牺牲的。
我们一路上把归来的战士们护送到一个坑道里头去,头上还滴着水,地面又是湿的。我们小队里弹三弦是个大个子,他一屁股就坐到水里头。我呢,就一条腿就跪着,把八角谷拿起来即兴表演了一段。虽然几十年都过去了,但是我还记得我唱的是什么——
说有五个美国狼
住在朝鲜的一间民房
终日里提心吊胆
怕的是志愿军的炮声响和枪声响
忽听得志愿军一声炮响
吓他这五个美国狼
第一个吓得哎呦叫了声娘
第二个吓得扑通跳了水缸
第三个吓得腿肚子朝前转
第四个吓得就往那个桌底下钻
唯有第五个没找着
志愿军找啊找,这在哪儿呢?
哦!原来是
他藏在那个犄角旮旯里,
吓得举手投降
就这么很简单,没有什么艺术水平,也没有什么艺术质量,但是做到了雪中送炭,鼓舞战士的士气。虽然他们打了一夜的夜战非常疲劳,听我唱了,他们就笑起来了,我觉得我算是我完成了任务。就在那一次金城反击战争,我立了一个三等功,获了一个朝鲜颁发的军功章。
70年过去了,回想当时在那种艰苦的环境里头,我们这些文艺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完成了我们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话剧《英雄儿女》剧照
从巴金先生的《团圆》,到电影《英雄儿女》,再到今天年轻人再把它们搬上话剧舞台。令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想起那些并肩战斗、没能看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战友。
我已经老了,确实是没法再上舞台了,我就把我所知道的在朝鲜的经历、战斗生活,我都贡献给这个剧组了。我希望剧院的90后、或者是00后,能把抗美援朝中文艺战士的一些英雄事迹传下去,代代传下去,让全国人民永远记住那些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战士、干部,和我的战友。
看了《英雄儿女》后,我回来即兴写了几句:
我抚摸过北国的雪
我凝望过南疆的月
我经历过无情的火焰红的血
我流淌过艰涩的汗水辛酸的泪
我理解了人生真正的爱与恨
我自诩到无愧与无悔
半个多世纪人生的体会
懂得了“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采访宋老师的过程中,记者不禁想起电影《英雄儿女》里的一段情节,而这一段,也在话剧中又一次经典重现。救下炊事班战士受伤后,王芳认为自己“算不上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王文清反问她:那你的爸爸(王复标)呢?他作了一辈子工,受了半辈子苦,还有金贞泰老大爷(协助志愿军的朝鲜劳苦人民),他们都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可是他们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难道你不认为他们是英雄么?”
话剧《英雄儿女》剧照
上海青年奔赴朝鲜战场
上海医疗队支援抗美援朝
上海司机师傅在朝鲜战场
是的,从《团圆》到电影《英雄儿女》,再到今天的话剧。不同时代的文艺人,都在回答着同一个命题,那就是“谁才是英雄”。
王成当然是英雄,电影里的王芳、现实中的宋光华所代表的上海文工团团员也是英雄。为前线贡献无数好儿女、在上海后方连夜赶制物资的工人更是英雄
我们能够打赢这场,“钢少气多”的立国之战,靠的正是以上海为代表的英雄城市,喊出“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资有物资,要什么有什么”的口号。所以全国上下、前线后方,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上海职工赶制支援抗美援朝物资
上海市民“为国捐献”游行,横幅上写着“爱国捐献80亿元=5架(飞机)”
上海妇女爱国游行,海报上写着“我们超额完成了(捐献)十一架飞机”
看着《英雄赞歌》响起时网友刷屏的弹幕,我在想,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就像王文清教导王芳所说的那样,能够为当年的英雄所感动,记住他们的名字,学习他们的精神,也很好啊。
愿我们都不负“英雄儿女”之名。
采访/整理/拍摄/剪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邢晓芳
图片:剧照演出方供图,宋光华个人照片本人供图,历史资料照上海档案馆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