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指导,全国各省(区、市)广播电视局、各省级广播电视台及香港、澳门广播电视机构联合制作的系列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自10月11日起,在全国各省级卫视和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同步播出,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关注。
思想的伟力和时代的进步,最终都反映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俯下身去深入生活,捕捉烟火气里、泥土地中的生动点滴,这样的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心。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祖国各地时亲切交流过的干部群众,有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书信往来的干部群众,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怀的群体,以及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非凡业绩的人们为记录对象。节目中,一句句饱含深情的淳朴话语,述说着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一幅幅质朴动人的真实画面,展现出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密切关联。
比如,刚刚播出的《绣娘石顺莲》中的退休党员干部石顺莲始终牢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永远要听党话,跟党走。”在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专心抓苗绣产业,组织全村妇女学习苗绣,让苗绣搭上中国高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我的大湾村》中第一书记余静带领村民因地制宜,精准扶贫,采用“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致富思路,把“两山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的实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们的亲身经历是实现乡村振兴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强有力证明。再比如,《把成绩写在大地上》一集中,本该颐养天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赵亚夫,始终不忘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苏视察现代农业时提到的,“农业专家的成果就是要体现在广阔的土地上,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他通过成立“亚夫团队工作室”带动年轻科技人员和年轻的农民,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将合作社做成了一个农科教结合点,帮助戴庄人民,完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目标,也真正实现了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思想是引领时代的旗帜,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源泉。不同于一般纪录片“解说词+画面”的表现手法,《我和我的新时代》着力创新表达方式,全片无解说词、无配音,全部以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讲述串联全片。影片坚持让人民群众成为镜头前讲述的主体,他们讲的是身边事,说的是家乡话,流露出的是爱党爱国情怀。比如,《库尔班大叔的孩子们》中库尔班大叔曾外孙女如克亚木实现了他的遗愿——“希望后代中能出个军人报效国家”,光荣地成为辽宁舰的一名女兵,登上了中国第一艘航母。在一家人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坚定表示一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只要我们各民族团结起来,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幸福美满。”
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全片以第一视角,讲述平凡百姓在新征程新使命的感召和激励下的奋斗故事,讲述普通中国人与国家和时代同行的幸福记忆,通过诸多生动的个体故事,将家与国、个人与时代相织相融,实现重大主题与微观讲述的统一。
在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系列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顺应潮流趋势,一方面在制播模式上锐意创新,由国家广电总局总体谋划、总体统筹,再由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和港澳地区广播电视台分头创作,最后统一包装、统一宣推、统一安排播出,实现网上网下融合、大屏小屏互动,形成整体声势,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在内容创作特色上,8分钟一集的时长契合了移动传播时代信息获取碎片化的特征,但又有主线贯穿,自成一体,让观众不仅能看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奋斗故事,更能领悟到故事背后的时代精神。
系列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用百姓故事传递家国情怀,以第一人称讲述时代变化,以普通个体与时代发展的命运关联为筋骨,以创新的表达方式和融合制播模式为血肉,让主旋律的声音更加强健,也让思想真理的光辉更为耀眼。
作者:张延利(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秘书长)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