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领衔的《惊梦》、刘晓庆主演的《风华绝代》、胡宗琪执导的《主角》、袁弘与郑云龙等主演的《弗兰肯斯坦》……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角儿、潜力新星与新戏好戏先后亮相
《惊梦》二度来沪献演 。
一年前,作为“戏台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陈佩斯父子等主演的《惊梦》在上海大剧院进行全国首演。他感慨:“上海观众笑了,剧组走遍全国都不担心了。”
事实确实如此。去年11月中旬演出四场,门票场场售罄。此后,该剧在网络平台收获9.3分的超高评分,在近年喜剧创作中十分难得。一年后,《惊梦》二度巡演来沪。在9月29日首场演出中掌声尖叫不断,次日清早,一众主创顾不上休整,邀约长三角高校学者、专家齐聚,听取大家对《惊梦》的意见。该剧编剧毓钺感慨,能在此与如此豪华的学术阵容交流,受宠若惊——在上海听到真诚真实的学界评价,踏实了。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庆档再展江山长卷 。
这段时间,申城舞台不仅因话剧《英雄儿女》《红楼梦》等本土原创制作与经典而闪耀,还有刘晓庆主演的《风华绝代》、袁弘与郑云龙等人主演的《弗兰肯斯坦》等,相当数量的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角儿、潜力新星与新戏好戏先后亮相。《惊梦》让申城观众记住了首度与父亲陈佩斯同台的陈大愚。而看幕后班底,就在名导胡宗琪受邀驻沪执导上海出品《英雄儿女》之时,他执导的另一部话剧《主角》在沪演出并掀起热议。只要是“好戏”,在上海一遍叫得响,“N刷”也有底气:此前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也因参与“演艺大世界·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再度回归,在上海成为“爆款”走向全国的舞剧《只此青绿》也在国庆档再展江山长卷……
究竟为何,申城舞台能够吸引全国戏剧大咖新秀近悦远来?
懂戏的观众与专业力量是上海舞台的最大魅力
二巡上海,《惊梦》的场次从四场加到了六场。这是上海文化消费给予主创和剧场的底气。首场演出中,有为包袱笑料而爆发的雷动掌声和激越尖叫,也有末了与戏中传递的悲悯情感深度共振的“静默”。这一切在主创的预想之中——毕竟去年首演时,观众给予演员同样的热烈反馈;而又有些情感的涌动在意料之外——“我觉得我度过了九月份最有价值的三个小时。”上海观众看过戏后留下的赞许,对于做戏人来说是至高礼遇。要知道,作为民营公司,大道文化在陈佩斯的带领下,能够抛开市场考量,潜心打磨出这样一部有厚度、有情怀、有温度的作品,最需要的,便是来自市场的正向反馈。“让文脉不断的方式就是使劲儿看!”这句基于观众立场的朴素表白,足见上海观众愿意为有使命感、有品质的好戏“用脚投票”的赤诚。
而学界的声音同样给予主创持续打磨作品的动力。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以宏观视角,梳理了中国百年戏剧史中喜剧创作的不同阶段与代表人物,又站在陈佩斯个人创作生涯的坐标中,分析其喜剧创作观的不断成熟、发展。两个坐标交汇之处,无论从人文思想情怀还是在喜剧技法层面,都能够看到《惊梦》之于当下喜剧创作的价值。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则肯定了《惊梦》回归“写实”的创作理念,以及作品带给当代人的深刻哲思。生命本体有很多偶然性,也有很多命运的不可逆转性。路在何方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这群昆曲人身上,看到他们对艺术的痴迷,对古老文明的热爱,便是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
“上海学界没有功利心,让戏剧回归正路”,有感于研讨会专家学者对于这部作品多视角、多层次的辨析与赞赏,非学院派出身、在创作实践中逐渐成熟的北京剧作家毓钺如是感慨。
在上海,新戏好戏收获的不只是演出时的一声喝彩与一次掌声,也有来自高校学界深入的评析与建设性的意见。来这一趟,满载而归。
剧场主创高校三方深度合作,做强舞台艺术人才引擎
台上的好戏之所以能赢得认可、掀起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也与一群幕后戏剧人的深度交流合作相关。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这些全国大咖新秀演绎的作品,都与上海戏剧学院产生了深度联结:《惊梦》研讨会,上海戏剧学院是主办方,特邀长三角专家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等人展开多视角深入解读。《前哨》则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母校的“召唤”,让王洛勇、袁弘等一众影视面孔回归舞台初心,激荡起红色题材的观演浪潮。剧场、主创、高校三方正探索以各种方式深度合作,使得申城舞台艺术为天下英才的近悦远来,构架起一个产、学、研、演的良性循环生态。
《惊梦》研讨会上,兴之所至,有学者提议:希望陈佩斯老师能再来上戏为学生讲一堂喜剧课。陈佩斯欣然应允,原来早在2006年之时,他就受邀在上戏交流他的喜剧创作观。他回忆:“我认为喜剧是一门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艺术。戏剧走正路必须从学院开始。”而更难得的是,同年,他还在上戏教授孙惠柱的邀约下,将自己《阳台》剧本以零版权费交由上戏学生演绎。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上戏对于喜剧表演的深入教学与研究。
如果说《惊梦》展现的是学、研、演的良性互动,那么10月底将演出的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则能看到产业发展在其中为人才奠定的坚实底座。这部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巨著的剧作集结11位优秀青年演员,而这些演员超半数都毕业于上海高校。繁荣的上海音乐剧市场,为来此追梦的年轻人规划好清晰路径——从多所上海高校的音乐剧专业获得学习滋养,到亚洲大厦小舞台磨砺演技唱功,再到站上文化广场、上海大剧院的舞台绽放光彩,最终走向全国赢得更广阔发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在拥抱全国英才,为他们提供舞台,与之产生深入合作的过程中,何尝不是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创新动能?
作者:黄启哲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