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最早一批践行“海派城市考古”理念的学者,徐明和团队共同编写的《苏州河地名故事》即将出版,其中涵盖120多个地名遗迹。 (徐明供图)
你知道巴金、林风眠、徐志摩、傅雷等文人雅士曾居住过的“风雅南昌路”,还谱就过一段普通人的“爱情神话”吗?从上世纪70年代起,居住在这条路上的李九皋、陈素仁老夫妇,几乎每天都会手挽手走出弄堂,来到路尽头转角的洁而精川菜馆,点上一两道菜。这家百年老字号招待过众多顶尖科学家、文化名流,对这对平凡的夫妇格外照顾有加——几十年如一日为他们留好大厅左侧第二根柱子下的“专座”,摆上餐具和一份当天的报纸。流水的服务员,不变的规矩。1998年,这对老夫妇开始收集餐厅收据作为纪念,一攒就是1600多张,2013年他们把收据赠给洁而精,让这段上海爱情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如今,这段普通人的私家记忆与这条路上闻名遐迩的科学会堂、林风眠旧居等地标,一同被写进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十大“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中,展现着一条马路、一座城市厚重历史与日常烟火的交融共生。而这也正是上海推出的“海派城市考古”项目对于践行“人民城市”的最佳注解之一。正如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所说:“让‘考古’撞上城市里的‘烟火气’,历史、文化、旅游的价值才能真正‘活起来’。”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座“人民城市”的历史书写者,街角里弄里时时上演的感人故事与其中涌动的真情,也通过“海派城市考古”一再被今天的我们重新发现,细细品味。
“考古”考的不只是名家名遗名胜,也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普通人
“怎么会有这样的情致!”这是许多网友了解到这段爱情故事后的感慨。在南昌路一间时髦咖啡馆,伴随着淅沥小雨,受邀一同“考古”的作家马尚龙将这对老夫妇的故事和记者娓娓道来。上世纪30年代,凭一口流利英文,李九皋成为上海滩小有名气的英文广播主持人。而陈素仁则是新潮独立、会开飞机的进步女青年。经由理发师朋友的牵线,他们在美发店一见钟情。而李九皋不知道的是,陈素仁也是他的忠实粉丝,时常打电话给电台点播一首《玫瑰人生》……
李九皋、陈素仁夫妇
“一对耄耋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吃’出一个全国性旅游人文景观,恐怕也就只有上海!”在马尚龙看来,借由这一沓票据,不仅是在社科历史学层面提供研究参考价值,比如三十年的菜品与价格折射着上海市民消费变迁,以及在上海得以融合创新的地方餐饮文化;更由此掀开一页页上海普通家庭的私家史。他说:“他们的爱情故事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从一个个日常细节里处处透露着上海人独有的诗意与真情。”1600多张票据又何尝不是上海老字号与忠实顾客的“双向奔赴”呢?有一段时间,陈素仁跌跤行动不便,餐厅工作人员便用轮椅接送。凡人故事何以成为传奇,让当下年轻人慕名而来?一片有历史底蕴的街区、一家有人情味的餐馆老字号、一对用心记录生活、用爱浇灌日常的爱侣,缺一不可。而三者共同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延续至今的精神品格,让人心生向往。
深入“考古”后不难发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开设在麦塞尔蒂路(今兴安路)的洁而精川菜茶室,就是当时文人雅士经常光顾的场所。餐厅里“其味无穷”的条幅便是画家刘海粟餐后即兴挥毫之作。新中国成立后,迁至科学会堂旁的洁而精川菜馆也成了苏步青等科学家的“食堂”。电影演员赵丹爱吃“招牌菜”青豆泥,书画家吴湖帆爱吃麻婆豆腐,打电话叫洁而精的菜,则是川籍作家巴金家的传统……可以说,一众文化名流与李陈夫妇的故事,构成一对互文——艺术家、科学家也有一饭一蔬的日常;普通人也能用小小一张票据,把生活过出仪式感、过成传奇。正如学者所言,“城市考古”不仅仅是在历史遗迹、文物、建筑中探寻深厚历史,也是透过普通人的生活往事映见城市人文底蕴,寻找每个人与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与情感联结。
发现“海派城市考古”的“冷角落”,人人都可以是参与者
当然,说起有关上海的“考古”,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崧泽遗址、广富林遗址、青龙镇遗址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遗迹挖掘工作与成就。近些年,上海以这些遗址遗迹为圆心,不断扩大着“考古”的半径,打捞历史钩沉的“冷角落”。而今年开放的“章堰村”,就是其中之一。
青浦区博物馆馆长王辉告诉记者,别看现在大家对“章堰”很陌生,可其作为福泉山文化代表之一,有着千年历史。章堰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这里曾粮米、绸缎商铺林立,茶坊、酒楼云集,一派繁华热闹之景。而这一次章堰之所以被列入“海派城市考古”的推荐线路,可不只是因它映见着上海深厚的商业文化基因,更是牵出一段苏轼与友人诗词唱和的佳话。
章堰新貌(青浦博物馆供图)
原来,章堰得名于北宋名将、诗人章楶。据记载,他曾因监华亭盐务,看中章堰一带风土,在此筑堰安家。作为他的友人,大文豪苏轼曾受邀寓居章堰,与章楶留下诸多唱和之作,其中不乏“一池萍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样的名句。此外,因距离青龙镇不远,米芾、梅尧臣等文人均流连于此,留下诗文。
“考古”这段有积淀、有温度的故事,在王辉看来,恰恰是激活章堰这座沪郊“冷角落”古村落的人文密码。作为历史记忆的承载,古宅、古桥、城隍庙等建筑古迹让人留恋之处,恰在于曾在此地生活的人、发生过的事。而梳理章堰历史,从家族变成村落再到繁华市镇,则可以照见一座古代城镇的发展脉络。
打捞“冷角落”需要政府的引领推动,也需要全民的参与。徐明是上海最早一批践行“海派城市考古”理念的学者。留学时,他受到海外学者提出“都市考现学”的启发,用“考古”这个大众更熟知的概念推广其中的理念——即用考古学的方法论去观察生活的城市历史、建筑、文化、生活日常。这些年,他致力于将“城市考古”从学术上的“小众概念”,推广为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他说:“历史研究不仅是学者的工作,其本身包含的内涵很丰富,从业者不仅人数有限,看到的也主要是‘形而上’的历史。我希望大众能够通过‘城市考古’,把生活经历、记忆、理解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诉说出来。”
几年间,他与团队伙伴带队组织了一场场“考古”行走。“最开始参与的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学生,慢慢地,一些普通市民也加入进来。”有感于普通人掌握方法后自发性地考证,徐明认为这大大充实了考古的内涵与外延。更广泛的参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考古成果”,团队编写的《苏州河地名故事》即将出版,其中涵盖120多个地名遗迹,成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梳理苏州河沿线历史遗迹的专著。
【相关链接】“海派考古新发现”首批名单
■金山沙滩的“一眼千年”:上海最早的古文化遗址
■北宋文人的“雅集”:汇聚北宋文人雅士的青龙镇
■海上的“万里长城”:华亭古海塘、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苏州河畔的“中国之最”:苏州河两岸历史建筑勾勒出国际大都市的前世今生
■最后的老城墙(见上图):抗击倭寇、小刀会……今日,上海依然留有7座城墙
■转角的“爱情神话”:风雅南昌路
■“何以上海”的城市踪迹:从大师故居与美术馆中串起海派绘画的脉络
■魔都的“小故宫”:杨浦图书馆与旧上海博物馆等构筑起“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
■不为人知的“北市”:四行仓库曾是大名鼎鼎的“北市”
■鲁迅的“观影片单”:《鲁迅日记》里提及“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其片单可寻觅虹口电影发展踪迹
作者:黄启哲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