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理论精要》(插图典藏版)
季伏昆 编著 方建勋 配图
大方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对历代书法理论分类编排并加以评注的著作。编者季伏昆历经40年,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中爬罗剔抉、撷英咀华,整理出史上368位书法名家的1500余条论书语录,并分为15大类,从书法本质、书体演变、书法学习、书法鉴赏到书法与个人品性修养的关系,涵括了书法的方法面面,实为一部书法艺术的百科全书。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
>>内文选读:
学书80年的几点心得——答楚尘先生问(节选)
季伏昆
经历·动机·乐趣
1940年,我出身于乱世中一个逐渐衰落的书香门第。我的外公曾在康有为先生身边工作,能文善书,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家庭教师。从我三四岁起,他就让我描红,之后又让我临《郑文公碑》,我的学书生涯从此开始。
我的学书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家长引导——产生兴趣(小学到初中);产生兴趣——成为爱好(高中到大学);成为爱好——终身热爱(大学毕业直到现在)。
在学书的第一阶段,我和很多儿童一样,练字是被动的。家中长辈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产生了一点小小的动力,于是练字逐渐成了我的习惯,我在不知不觉中萌生了对书法的兴趣。
到了高中阶段,同学中很少有人会写毛笔字,自己的字写得比其他同学好,又在全校写字比赛中获了奖,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心中洋溢着小有成就的感觉。于是我便带着对书法的爱好走进了大学。
进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师大)的第一年,我便在书法社团中结识了尉天池等爱好书法的同学,一道师从书法名家沈子善先生学书。沈先生指导我们欣赏各种碑帖,领着我们走进中国书法经典的宝库,让我们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同时,沈先生对我们如何学习书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引导我走上了以帖为主、碑帖结合的书法道路。
大学毕业不久,我又有幸成为书法大家林散之和高二适先生的入室弟子,对书法艺术的“爱”又深了一层。1983年,我开始编著《中国书论辑要》,寻求中国书法理论之精义。在大量读书和长期临池的浸润之后,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真谛: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汉字是书法的母体,它不仅是对世间万物的高度抽象与概括,而且是对华夏先民的生命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暗示和折射;书法的本质属性是表现汉字之美,因而成为表达我们民族美感的工具。
此后,我对书法从“爱好”升华为“热爱”。1962年大学毕业到现在,整整60年,我“初心”未改,教书育人和书法艺术是我的“终身热爱”。
以上谈我的学书经历,为何不谈如何“临帖”、如何“创作”等等,而大谈“兴趣”“爱好”“热爱”呢?因为从“兴趣”到“热爱”,是我学习书法的动力,也是任何学书者走向成功的前提。我之所以能临池不辍、创作不断、乐此不疲七十余年,最根本的动力是对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因为“热爱”,我将读书和学书当作一生的修行方式。它们陶冶了我的性情、开启了我的心智,让我收获了无穷乐趣,并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我深深地迷恋着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书法艺术,它们是我心灵的栖息之所,是我人生旅途中的最佳伴侣。
三“心”二“意”的态度
学书者首先应端正态度、拥有三“心”——决心、信心、平常心。
下定决心学书法,才能坚持认真临写碑帖。没有长期临帖的功夫,如何谈“书法创作”?有些人小时候在家长督促下练过毛笔字,但并没“产生兴趣”;或者产生过兴趣,到中学阶段功课一紧,兴趣渐渐消失了。有些成年人对书法曾产生过强烈的兴趣,甚至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已成为自己的一项爱好,但因为工作繁忙或家务繁杂,最终半途而废,留下终身遗憾。这些都由于始终没能将“爱好”升华为“热爱”, 因而决心不大、耐心不够。
有些人一开始决心很大,写了几年自觉进步不大,就写不下去了,认为自己不是学书的“料子”,这是因为缺乏“信心”。
还有些人坚持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还没写成“书法家”,就放弃了,这是由于缺少“平常心”。为自己的“热爱”而学书,既能修身养性,又得到了精神享受,成不了“书法家”又何妨!
再说“二意”。第一个“意”,是在认真临帖的同时,着“意”于读帖;第二个“意”,是在学习书法的同时,着“意”于读书。
多数学书者能认真临帖,但苦于临帖的时间有限,往往练习量不够,影响学书的进程。这就需要我们读帖。所谓“读帖”,即认真仔细地看,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地看字帖(首先要读自己正在临写的碑帖)。“读帖”与“临帖”,两者本是共生互补的关系。临帖须有较为完整的时间,读帖则可利用睡觉之前、健身之后、等待客人等零碎时间,日久天长,自会显出成效。读帖能使我们对碑帖中的范字加深印象,又能使我们对该碑帖的笔势与笔意、气韵与神采等加深理解,可明显提高临帖的效率。当学书者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能够循着书法史的线索大量读帖,尤其是细读历代经典名作,对后期进行书法创作大有裨益。
真想学书法的人,本应是喜爱读书的人。首先要读点书法理论以及艺术类的书,还应该广泛涉猎文史哲类书籍(尤其是文学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这两个“养”字颇为重要,因为高品位的书法作品,既是“练”出来的,也是“养”出来的。
23年前,我在接受一家书法专业杂志采访时,曾将自己多年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概括成几句话。其中的两句是:
1.历代凡是在书法上有杰出成就的人物,如近现代的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高二适等,都是在尊重传统并深入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感悟时代精神,彰显自我审美追求,创造出独特艺术风格的人。
2.中国书法尚清气、大气、雅气;忌浊气、小气、俗气。去俗气应读书,去小气可游历,去浊气须立品。
我现在把这两句话赠送给广大有志学书的朋友,祝你们在学习书法的大道上,天天收获快乐、年年书艺大进!
>>作者简介:
季伏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者:季伏昆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