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交响乐团作为发起团之一,全国23支交响乐团联合委约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在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世界首演后,9月25日,“复兴路上——上海交响乐团的十月理想”音乐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
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王永吉执棒,携手大提琴家聂佳鹏及女中音歌唱家蔡静雯,世界首演了上海交响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两部委约新作——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创作的《复兴·颂》,及黄凯然、张巍、杨帆、郑阳四位80后作曲家一起创作的《我们的世界》。
“作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年轻有实力的艺术家的声音应该被听到,被记住。”为何邀请一众青年作曲家担此重任,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做出了解释。在他看来,这些年轻音乐人有着开阔的音乐视野,他们用丰富多元的创作手法为时代画像,描绘出中国文化内在精神内核,“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诚挚祝福,对美好中国未来的无限憧憬”。
由青年作曲家方岽清作曲的《复兴·颂》,在音乐中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作品采用颂歌式的方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应和时代的脉动,谱写出了中国梦。谈到创作灵感时,方岽清提及一次乘坐高铁时的经历,他看着窗外飞驰的景色,“丈量祖国大地的力量和速度,在心中瞬间衍生出澎湃的激情,很想化为音符。”
“我在创作《复兴·颂》的过程中,从第一个乐章第一个音符开始,脑海中就徐徐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感油然而生。我的很多音符都来自于现实中的亲身体验,把真情实感记录在作品当中,是最自然的流露。”科班出身的方岽清在创作主旋律作品时,常提醒自己“要走到人民中去,触摸时代的脉搏”;喜欢摄影、雕塑、油画等视觉艺术的他,也擅长在音乐创作中,完成视觉和听觉艺术的连接与转换。他说:“希望大家听完《复兴·颂》,就像看了一部主旋律大片。”
《我们的世界》则由青年作曲家杨帆、黄凯然、张巍、郑阳共同创作。四位作曲家分别创作了第一乐章“温暖中国”,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黄凯然),第二乐章“速度中国”(张巍),第三乐章“幸福中国”,为女中音与乐队而作(杨帆),及第四乐章“未来中国”(郑阳),共同组成了以“极致”为核心概念的音乐世界。已经合作多次早已成为好友的作曲家们,此番联手创作时如鱼得水。
第三乐章“幸福中国”的作曲家杨帆表示,四人做了很多诸如调性、强收还是弱收、风格走向等技术上的沟通。而在情感上,因为大家的语境相通,所以很容易共鸣。“虽然音乐写作内容不同,但情感基底是一样的——我们的孩子、父母、家人,我们的小区、公园、大好河山,都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彼此无需多言,共同用年轻人的情感肌理,展现和想象现在所处的当下的和未来的世界。”
而在第四乐章“未来中国”,作曲家郑阳将该乐章定位为一首意境高远、包罗万象、希望无限的狂想曲。“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晰地听到富有中国文化风格特点的音乐材料,同时又吸纳融合更为广泛的风格语言、技术类型和审美理念等。”
巧合的是,上海交响为庆祝建党百年委约四位不同代际作曲家而做的四部作品中的两部——于阳的《中国颂》和杨帆的《父辈》,也于9月25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由宁波交响乐团奏响。上海交响乐团的两批主题委约创作京沪同步上演,印证了乐团委约作品的活力和传播力。两部作品再次被其他交响乐团演绎,也是上海交响从去年开始尝试委约作品版权开放的成果之一。
作为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见证了祖国发展的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更重要的是,上海交响总是在这些时刻展现家国情怀,以真诚的音乐创作记录时代进程,传递理想和信念,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写就动人乐章。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黄贻钧配器并指挥上海交响乐团灌录《新四军军歌》唱片。同年,乐团为刚刚被确定为“代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管弦乐版本录制唱片。
随后上海交响乐团伴随时代浪潮时时放歌。无论是以“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第一首歌”为题的 2019上海新年音乐会,2021上海新年音乐会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还是系统梳理1949年至2019年中国交响音乐创作发展过程的唱片合集《中国交响七十年》,抑或是携四部委约新作从石库门到宝塔山的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巡演,都是以音乐礼赞书写中国交响音乐人灵魂深处的中国梦。
摄影:叶辰亮
作者:姜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