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完成的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九届群星奖展评中,上海共有10个节目入围决赛,创下自2016年《群星奖评奖办法》修订以来上海入围群星奖决赛作品数量之最。最终,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和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凭借对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鲜活展示,打动了评委,收获群星奖。而在三年前的第十八届群星奖展评中,上海有3个作品获得群星奖,为历届最佳。
近年来,上海群文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紧扣时代脉搏、表现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需求、反映百姓心声的原创佳作,在全国各类赛事活动中频创佳绩。好成绩从何而来?业界专家认为,这得益于上海完善的群文创作机制,它为好作品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层层选拔,搭建培育新人新作的阶梯
群众文艺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命力和原动力,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顶层设计方面,上海成立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将群众文艺创作列入聚焦的六个板块之一,与专业创作同等重视、同步部署,团结、培育、引导广大群文工作者繁荣发展群众文艺。
在具体实践中,上海以每年一届的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为重要抓手,为基层群文新人新作提供崭露头角和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据统计,2020年,共有137个原创作品参与了展评展演;202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72个,新人新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逐年上升。除了市级层面,各区纷纷对接设立区群文新人新作的选拔机制,而街道又对接区群文新人新作进行选拔。层层对接、层层选拔,有目标、有渠道,督促着年年出新品,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选拔只是第一步,每一级选拔结束之后,都会留一段时间进行打磨。”市群艺馆前创作部主任王晓宁介绍,在市级群文新人新作选拔结束后,要召开各门类的创作座谈会,请评委与具有潜力的作品创作者面对面,深入交流,为作品把脉,让群文创作者有的放矢地进一步打磨自己的作品,推动群文新作从新品到优品再到精品的转化。在此基础上,每三年开展本市群星奖参赛作品选拔活动,好中选优。
王晓宁透露,为作品把脉的专家不限于上海,还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来“会诊”,而与文字性修改意见一同发放下来的还有经费。2017年起,上海建立了“群众文艺创作孵化机制”专项资金,以群星奖选拔作为工作引擎,完成创作过程中的人才和作品的孵化。
据了解,参与2022年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角逐的十个上海作品和团队在入围之前,都经过孵化,得到过不同程度的专项资金扶持,甚至有节目是从文本阶段开始就得到指导。“每年,各区文化馆都会征集创作构思文本,汇集于市群艺馆进行初轮筛选,针对选出的优秀种子,会由市群艺馆请相关专家研讨评析、跟踪指导。可以说,作品的每一步成长、提升,专家的指导、服务都伴随左右。”市群艺馆创作部副主任栾岚说。
什么样的作品能称得上精品?观众最有发言权!上海通过巡演、赛事、节庆、公共文化配送等各种渠道、平台的展示展演,给创作团队在实战中不断提升的机会。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文化上海云”平台、上海数字文化馆平台及社会平台,上海将历年优秀的群众文艺创作在云上传播,根据观众反馈反复雕琢,层层打磨,有效促进群文创作的蓬勃发展。
比如,在参加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前,上海将入围作品汇集起来一连举办了六场惠民展演。“今年因为疫情,主创们的排练都是在排除万难的情况下进行。通过赛前展演,有助于进一步打磨、提升作品,演员们也能积累更丰富的舞台经验。”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透露,2022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将于11月下旬举行,开启新征程,为下一届群星奖的选拔打下基础。“期待各区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在各个门类涌现出更多优秀群文作品。”
引领示范,创建群文创作基地和示范点
为了优化创作环境,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上海根据群文门类和创作特色,因地制宜确定16个基地为上海市群众文艺创作基地和创作活动示范点,以点带面,引领全市群文创作。这之中,包括: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谈敬德为带头人的浦东新区新场镇文化服务中心的“锣鼓书创作基地”,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彭烨峰领衔的松江区文化馆“书法创作基地”,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美术创作基地”,汇聚吕凉等一批知名戏剧家并且有着良好群众文学、音乐创作队伍建设的闵行区群众艺术馆“音乐文学创作基地”,地处静安戏剧谷的静安区文化馆“戏剧创作基地”,以及嘉定区南翔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虹口区文化馆、松江区文化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奉贤区文化馆等的合唱创作、戏剧创作、音乐创作、黑白版画创作等示范点。
每一个创作基地和示范点都有硬性指标——每年必须创作2个新作品,积极参与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每年还须主办该门类的活动及展览,以此激发创作活力。
针对目前群文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基层需求,上海先后举办了曲艺创作、广场舞创编、合唱指挥、民乐创排等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上海还积极组织创作骨干参加文旅部、中国文联、中国群文学会、中国文化馆协会举办的全国性创作笔会、采风、研讨及各类交流培训活动,加强交流,了解信息,提高认识,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优秀作品创作。
品牌节庆,激发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的热情
上海打造的市民文化节等节庆品牌,则为各级各门类群文创作搭建了展示、交流、示范和推广平台。
其中,上海市民文化节可谓全面展示上海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和市民文化风采的集大成者。自2013年创办以来,该文化节累计开展活动超过40万项,举办83项全民赛事,让一大批怀揣文化艺术梦想的市民走出自娱自乐的小圈子,登上高规格舞台。比如,今年入选群星奖广场舞决赛的作品和团队就是从2020年市民舞蹈创作大赛中选拔出来的。每单年举办一次的“江南之春”画展至今已举办21届,是上海画坛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美术双年展,如今“江南之春”画展已经在上海群文美术创作中确立了具有指导性、示范性、权威性的作用与地位并影响广泛。每单年一次的“大师从这里起步”上海少儿美术书法作品展至今已举办六届,对挖掘、培育少儿书法、绘画人才起到积极作用。每双年一次的上海市民艺术大展已举办八届,征稿范围更广,涵盖美术、书法和摄影,成为市民艺术爱好者交流、展示、提升的大平台。
2016年创办的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特辟“市民戏剧竞演”单元,吸引市民报名踊跃,2020年与市民文化节牵手主办中外家庭戏剧大赛,让更多人参与戏剧创作、展示戏剧才华。“曼舞长宁”是2014年创设的以舞蹈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以普及、引领市民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学习、交流、体验等为目标,积极推动群众舞蹈创作和表演。此外,还有浦东文化艺术节、虹口无伴奏合唱大赛、上海浦江沪剧节、金秋闵行合唱大赛等。丰富多姿的各类品牌节庆活动,营造市民热爱文化艺术的氛围,激发全社会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的热情。
》》》创作谈
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很民间、很上海”
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融合民歌和爵士的音乐元素,被赞“很民间、很上海”。这已经是90后青年作曲孙彬彬的作品第二次获得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三年前,她作曲的器乐重奏《和·鸣》就夺得第十八届群星奖。“《和·鸣》获奖之后,我一直希望自己有新的突破,能找到下一个能代表上海,体现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特色的元素。”偶然情况下,孙彬彬得知中国第一家口琴厂诞生在上海,并且口琴陪伴了许许多多上海人的成长,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件乐器。“虽然口琴小小个,但是它品种很多,音域很广,被称为‘口袋里的钢琴’,可塑性非常强。口琴的声音与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别匹配,我觉得这正是我心目中一直想要寻找的‘下一个’。”一次机缘巧合,孙彬彬联系到魔幻之声口琴乐团——一群来自各行各业但因为口琴而结缘在一起的年轻人,于是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就诞生了。
仔细听不难发现,在这个口琴重奏中,“茉莉花”旋律若有似无地贯穿和铺垫在整个作品中。“‘茉莉花是在国际上具有知名度的中国音乐,既江南,也中国,更国际。作品也加入了爵士风,但灵魂核心还是‘茉莉花’,这很符合海派文化的特质。”孙彬彬透露,今年采取线上评审的方式,为了比赛公平,演出画面必须一镜到底,中间不能剪辑。连续两届得群星奖,她深感荣幸。“在创作时,我们并没有考虑如何获奖,而是重点关注音乐和作品本身,如何让作品每一环都做好,最终在展现时能打动观众,这才是最重要的。相信好作品,一定会被看到。”
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跨时空追怀先烈
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将红色题材和穿越形式结合,通过同为20岁的两个年轻人穿越时空的碰撞,表达对先烈的追怀。其中有一幕让人感动不已:当“穿越”的小战士发现自己将要牺牲,毅然决然选择回到战场。今天的同龄人拉住他说:“我不想你死!”小战士回答:“你记得俺,俺就活着。”
“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一年多的创作和打磨中,因为得到了领导和同仁们的支持和帮助,专家们的细心指导,演职人员们的真情用心,作品才能不断变得更好。”80后编剧刘晓耕透露,该小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则新闻报道:2020年6月,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爆发冲突,共有5名解放军官兵伤亡,其中4人牺牲,最小者年仅19岁。报道中有他们的照片,一张张面孔年轻而鲜活。他们的墓碑旁,十余支燃烧的烟头排成一排,那是战友们对英雄最简单也最深切的怀念。这一新闻被网友们广泛转发,许多人发自内心感动,隔着屏幕留下热泪。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生活多么的不容易。放眼历史长河,又有多少人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2021年是建党百年,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刘晓耕决定以这个情感连接作为创作点写一个小品。
问题随之而来,一个小品只有短短15分钟,要表达三四千字的内容,如何快速展开戏剧冲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让‘牺牲者’和‘受益者’双方直接碰撞,于是我选择了穿越。”刘晓耕说,在2020年的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栾岚导演的音乐剧小品《和未来的约定》把穿越的概念搬到舞台,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事实证明,舞台具有假定性,很适合呈现不同时空的碰撞和连接,其展现出的戏剧张力也提醒今天的年轻人:我们今天生活中习以为常事情并非本该如此、理所应当,看似平凡的一切也并不平凡。
》》》前两届群星奖作品
戏剧小品《亲!还在吗》:来自生活的深深感动
戏剧小品《亲!还在吗》讲述一位母亲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与女儿沟通,就在网上假扮淘宝网的买家与女儿说话,一句“亲!还在吗”让母亲无比欢喜,但在一次与快递小哥收货中的机缘巧合,被女儿发现。以此为契机,母女双方袒露心声,领悟了亲情的真谛!
杨迿编剧的《亲!还在吗》是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中较少的都市题材,淘宝、网购、微信等元素非常贴近生活并且时尚,富有大都市的特点与气息。作品深刻反映了现代忙碌的大城市中人与人的沟通和距离,让人们感受到“来自生活的深深感动”。
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有歌有舞有情节
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聚焦母女亲情,讲述了房客杨光租住在上海女孩安静家里的所思所想。安静嫌母亲唠叨,而杨光却始终维护安妈妈,说:“看见你,就看见了曾经的自己。”杨光也曾叛逆,在离开家后,才懂得母爱与亲情的珍贵。
《看见自己》由栾岚、李立导演,王晓宁作曲,大胆尝试以少有的音乐剧小品形式创新呈现,15分钟的有限时长内,有歌有舞有情节,有笑有泪有感动。正如小品名字一样,剧中的人物在看见自己,而观众也借由剧中人看见自己的影子,启迪人们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器乐重奏《和·鸣》:用音乐拥抱世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民乐重奏《和·鸣》由叶笑樱担任艺术指导、孙彬彬作曲,组合了古琴、竹笛、大鼓、迪吉里杜管、沙克、口弦与手碟等不同国家的乐器,通过艺术构思,将古老到年轻的声音跨时空融合,不同国度和民族的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创作出和谐动听的旋律。
整个作品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思想精髓,表达创作者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用音乐拥抱世界。听过的观众感叹:没想到各个国家的乐器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声音居然这么好听,融合的这么恰到好处,的确有“和鸣”的感觉。
苏州评话《捍卫者》:讴歌民族气节
短篇苏州评话《捍卫者》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为题材,呈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民族气节,讴歌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作品采用双档评话呈现历史,注重人物刻画和情节描述,选择了中间两天最激烈的战斗作为故事架构,着重刻画了“遗书”“送旗帜”等片段描写,以此凸显捍卫者的精神。
为了尊重历史,选定好创作方向后,国蓝、薛晓、鲁俊、濮建东等主创到四行仓库进行了实地考察,查阅了大量史料,被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深深感染。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