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剧照
林黛玉与“潇湘馆”相得益彰, 贾宝玉与“怡红院”相映成趣,李纨和“稻香村”心意相通。薛宝钗呢,恰同 “蘅芜院”香在一处……人生犹如《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环境的选择,是心境的投射。如何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温品读经典《红楼梦》?
近日,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主席刘广迎新著《红楼心解,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动机论、潜意识、心智论、生位论、关系论等章节,把贾母看作是贾府的好“政委”,将王夫人描述为另类“董事长”,王熙凤为荣府“总经理”,还有“佛系少女”贾迎春、“秘书长”鸳鸯、“宝玉办副主任”晴雯等,用当代人读得懂的风趣语言来分析红楼人物。
心理学家是致力于破解心事的科学家,小说家是讲述心事的艺术家。作者试图让心理学家与小说家互相碰撞,通过红楼人物来解析人们日常行为的心理机制。比如,曹雪芹用大篇幅描写“大观园”,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些人从中研究建筑、研究园林,这并非曹雪芹的本意。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的浓缩,是二者结合的精华。 在园林中生活,在园林中浏览,就是在涵养自身。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感叹,每一个惊喜,哪怕是不被觉察的情绪变化,都是在汲取营养。心身、心智与心灵, 都在变化。这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当然,既是汲取营养,就面临着均衡的问题。如果不均衡,也会出现问题。”书中写道,林黛玉小姐就是在均衡上出了问题,身体与心理上双双生“病”。环境若是如初见,迟早相看两生厌。一个人,最难得的,不是带着一双眼睛去看一百处风景,而是能用一百双眼睛去看同一处风景。
作者解读“红楼梦”,也是在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红楼心解》说《红楼梦》是:一无年代、二无地点、三无始终的“三无产品”——这种“无”不是真正的无,是面对生命、人性、自然的超越与包容。这不是在赋予《红楼梦》新的意义,而是《红楼梦》赋予人生新的理解。贾宝玉是众多男性的想象共同体,秦可卿是众多饮食男女肉体欲望的浓缩,刘姥姥是一股绵绵不息的市井烟火气。这些放在《红楼梦》中是艺术,放在每个人的心里,就是生活,就是普遍的生命状态。
书中没有纠结于“红学”的索隐派、考据派、题咏派等,而是吸取了众多红学大家的成果。“这部经典中的经典,正因它在记述人们的日常生活。普遍规律寓于日常生活,不存在于非常。”这也是作者选择破解《红楼梦》的原因。《红楼梦》中描述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与当今社会有着很大差异,而《红楼新解》通过当代的人视角和案例,让读者在情感上更有代入感,使自己成了“红楼梦”中的局内人。
这种角色的转化和渗透,让读者有了新的阅读体验,看懂人心,更看懂世界。近些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层出不穷,而《红楼心解》从心理学切入,加上刘广迎作为管理学博士,融合了心理与管理学两方面理论概念,形成了独到的解读工具。“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好心事,即使富可敌国、权大于天、貌美如仙,或许还是停留在原点,照旧安顿不好自己。《红楼梦》故事里就隐藏着这种道理,包含着这些心事。”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剧照、书影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