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俄罗斯当代剧作选·普图什金娜篇》
[俄]娜杰日达·普图什金娜 著
王丽丹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本书收录了俄罗斯当代剧作家普图什金娜的五部代表剧作:《比萨斜塔》《她弥留之际》《不正常的女人》《在别人的烛光下》《我预先支付!》。这些剧本以喜剧和闹剧的形式演绎情感故事,塑造性格、身份各异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抉择与困境。
>>内文选读 :
译后记
这本选集中的五部剧本的中译版最早刊登于国内戏剧杂志。从2015年下半年《比萨斜塔》剧本中译版的发表开始,这异域的种子迅速地落地生根发芽了。
2015年12月,中国国家话剧院举行的剧本朗读会以《比萨斜塔》开场。朗读会情形至今历历在目。当天的朗读者赵芮(女主角正是由她首演)朗读剧本时泪如雨下,数次哽咽,台下的观众也跟着黯然神伤,我也陪着落泪。朋友听说了,问我:这不是一出闹剧吗,怎么听着感觉像悲剧?悲剧当然不是,但闹剧也非尽然。关于闹剧这一体裁定位,后来我专门与剧作家本人交流过,她以自己对体裁不很在行为托词,不以为意。她当然有她的道理。剧中的幽默、讽刺、荒唐,均为地道的闹剧成分,而抒情呢?二十多年共同婚姻生活中的委屈、疲惫、迷茫、失望呢?也许正是《比萨斜塔》中对婚姻双方矛盾心理酣畅淋漓的再现,使其成为我翻译的第一部当代俄罗斯剧本。谁知道呢?也许正如朗读会结束时中央戏剧学院的同行们所说,俄罗斯剧作家特别会漂亮地“抖包袱”?
作为国家话剧院“2016秋冬演出季”首部新创小剧场话剧,中文版《比萨斜塔》于2016年10月首演,广受好评。第一季首演时,我看了三场,每次都情不自禁地流泪。2017年7月,莫斯科大学俄罗斯戏剧研究专家莫尼索娃教授来南开大学讲学时,正值中文版《比萨斜塔》在国家话剧院上演,我陪她观看了演出,印证了戏剧不分国界不分语言的说法。她看懂了全剧的每一处细节,跟着微笑,跟着忧伤。回国后,莫尼索娃撰写了两篇剧评,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发表。文章不仅对剧作家的巧妙构思和细腻幽默不吝笔墨,同时也对国家话剧院创作团体的表演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后来,2017年11月,中文版《她弥留之际》登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2019年10月,重庆市话剧院将《比萨斜塔》再次搬上舞台。如今,这几部剧不仅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而且经常参加全国戏剧艺术节及戏剧巡演,它们在国内很多高校的舞台上也频频亮相。
由翟小兴、赵芮主演的话剧《比萨斜塔》剧照
这两部剧在中国引起如此共鸣,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谁说社会文化更迭、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主导心理应该是怀疑、悲观和虚无?普图什金娜的剧本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茫然、惶惑、困顿虽说难免,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是踏雪寻梅的奇美,是静待春归的纯真。普图什金娜似乎为大家找到了克服噩梦和幻灭的有效处方,那份曾经被邪恶和绝望放逐了的善,那份唯一能够缓解内心寒冷的爱。
五部剧本几乎均创作于苏联解体后整个俄罗斯国家向新体制过渡的时期。剧本中俄罗斯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境遇显而易见:狼狈不堪的生活、无奈从事的非专业工作、戏剧性的女人命运、日渐退化的男性气质、“生活在别处”的向往。再加上爱情褪色、中年危机,剧作勾勒出国家巨变之下俄罗斯人的心理诉求与精神愿景。故事基于虚构和想象,却从未远离现实,远离人类生存的真相,可笑、荒诞、悲凉的同时浸透着希望和憧憬,蕴含着作家强烈的此在关怀。始终在场的爱情神话、“不正常”的女性形象、亲切温暖的幽默,成就了普图什金娜的精神乌托邦奇迹剧。
剧本中,爱情故事光怪陆离:求之不得的爱,失而复得的爱,荒唐至极的爱,阴差阳错的爱,勇于放手的爱,迟暮的爱……这些爱情故事竟无半点雷同,人物的性格、职业、身份、文化程度毫不相似。读着剧本,恍如隔世,真的就似作家本人所言,她不愿意抄袭生活,读者因此会碰见“熟悉的陌生人”,会巧遇不合时宜的滑稽的善良。而卡夫卡的著名论断“善在某种意义上是绝望的表现”在这里是否存在呢?也不排除。在这些“爱情与命运的游戏”里,任何元素都可能缺失,唯有爱是不变的神话。
普图什金娜笔下屈指可数的剧中人,个个生活态度积极,执着于做幸福人的梦想。无论生活如何不幸,命运如何乖舛,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那只青鸟一定会飞来。营造和谐旋律的主角永远是“不正常”的女人,她们的爱情公式是“爱拼才会赢”。她们虽艰难活着,却绝不苟且,特立独行,执着于爱情,期待奇迹。她们对男人尽显宽容,尽管“我心中在哭泣”,却甘愿使其坐享渔翁之利。她们可以为男人编造善意的谎言,对去留迟疑之人晓之以理,对背叛视而不见,可以不计前嫌接受回归,可以为爱践踏法律,甚至为爱赴汤蹈火。关于女性故事的剧本,正如作家的一部剧名,无疑是为所有“受害者”竖起的一座“纪念碑”。
北京人艺《她弥留之际》剧照
普图什金娜的剧本远离历史,不问政治,无关宗教,只为爱情。然而其剧本并没有因善与爱的维度而变得简单。剧中人的性格和爱情的本质虽然只通过对话呈现,作家却深邃地传达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尤其折射出善与爱在文化冲突激烈的时代的两难境遇,这一点无疑拓展了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的精神边界。剧本中的善与爱,虽混杂着隐约的滑稽和依稀的迟疑,信心和希望却从不曾减损。
普图什金娜喜欢不同的面孔,醉心各异的声音,迷恋奇妙的戏剧氛围,钟爱另类的女性形象。剧作家对爱情故事和苏联岁月着魔般的凝视,其穿透记忆与历史迷雾的尝试,试图以旧式文学形态寻求适合今天戏剧发展路径的义无反顾,使其以挑战姿态圆满收场。她于戏剧中构建的无所顾忌的爱情故事,说明当代俄罗斯人已不再关注虚妄的口号,不再追求过于极端的道德标准,而是关注身边生活,关注情感世界,活在当下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佳句摘录:
1.家庭生活——就像那座比萨斜塔。倾斜,倾斜,但好像永远都不会倒下。
(《比萨斜塔》)
2.我想得到尊重,有保证的尊重。至于孤独、不关心、不爱,我已经习惯了。
(《比萨斜塔》)
3.母亲总是最后得知关于女儿的真相。
(《她弥留之际》)
4.爱一个人并因此而痛苦的人不总是正确的。不爱的人也并非总是错的。
(《不正常的女人》)
5.可能存在不熟练的工人、蹩脚的裁缝、差劲儿的演员……但同时他们也可能是为社会所需要的出色人物。糟糕的作家却永远不被社会需要!
(《在别人的烛光下》)
6.不爱的唯一方法是嫁给您。什么样的爱都不会在婚姻中存活下来。
(《我预先支付!》)
7.哪里有爱,哪里就会有很多事件、风暴、欢乐、不安。
(《她弥留之际》)
8.人们特别愿意关心恋人。世上的真爱如此之少,所以周围的人每次都会本能地珍惜它。
(《不正常的女人》)
9.孤独并非无人之时,而是当你只需唯一的一个人时。
(《不正常的女人》)
10.我挣得很多,但我既没时间也没愿望去花钱。我生活中还没有过一次休假。
(《不正常的女人》)
11.如果成为永恒取决于金钱,那我宁愿放弃不朽。
(《我预先支付!》)
12.酒精既不能作为驾车也不能作为上床的减轻处罚的理由。
(《我预先支付!》)
13.我注定在生活中演戏,在戏剧中生活。
(《我预先支付!》)
14.怎么可以出卖灵魂,只有那些从未有过灵魂的人才不明白。
(《我预先支付!》)
15.娱乐——不是小事,而是巨大的精神需求。演讲台——是给政治家的,讲台——是给学者的,讲道台——是给教堂的。而剧院是为居民准备的!
(《我预先支付!》)
16.年轻的演员和在舞台上历练了一生的演员——完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剧院对演员本人来说首先是一位天才的教育家。
(《我预先支付!》)
>>作者简介:
娜杰日达·普图什金娜,1949年生,俄罗斯剧作家,电影编剧,电影、戏剧导演。其剧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彼得堡和莫斯科,有近40部在俄罗斯及其他国家上演。其中,《她弥留之际》和《比萨斜塔》已在我国分别由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搬上舞台,至今仍作为保留剧目。
作者:王丽丹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