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妈妈,不全能孩子》
谢可慧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
妈妈的情绪稳定,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全职妈妈不就带个孩子,哪有工作辛苦;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能吵架,会让孩子有心理阴影……无数个打着为了孩子的口号,要求妈妈们要上进,要完美,要平衡好工作和家庭,要做个好妈妈,但妈妈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了妈妈。当妈的每一次的崩溃和焦虑,何尝不是一次次的成长,接纳自己的情绪,接受孩子的不足,成为和孩子风雨同行的终身相伴者,是我们作为妈妈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本书契合时下教育热点,针对妈妈对教育的焦虑感和追求完美,给人以精神抚慰。
>>内文选读:
记住三句话,解决二胎家庭的终极问题
远房表姐怀了二胎,愁得不行。因为老大在那里每天吼着:如果有了弟弟或者妹妹,我是一定要欺负他的!据说从表姐怀孕开始,老大就作天作地。
婆婆来跟我说的时候,一脸自豪地问我:你是如何让Grace这么喜欢小妹妹的?
我笑了。讲真,最近,女儿开启了疯狂地催三胎模式。万万没想到,在我、老陈、婆婆、妈妈都表示不会再要三胎的时候,女儿居然心心念念再要一个小妹妹。
每天,她跟小妹妹逗着玩的时候,就会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再给我生个妹妹?
我忍住自己的无语,认真跟她分析了家里的情况。
女儿耸了耸肩:妈妈,我太喜欢小妹妹了。如果可以的话,你再给我生一个好吗?
每次听到那些“哥哥姐姐不希望有弟弟妹妹,生怕自己的爱被他们分走”的故事,我都会觉得Grace好像用自己的行动一直默默肯定我这个妈妈的做法。
有一天,婆婆故意逗女儿:你看,自从有了小妹妹,你妈妈抱小妹妹,你伤心吗?
Grace摇摇头:不伤心,妈妈还是待我很好啊。
这才让我完全意识到:有些孩子对于弟弟妹妹的介意,是因为父母让他们有不安全感。而当他们对父母的爱确认无疑的时候,是愿意接受弟弟妹妹的。
二孩家庭里,如何处理好父母和两个孩子,以及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日常,也是体现父母智慧的难题。
1、妈妈的爱不可能只给你一个人
女儿从小就明白一件事,妈妈不是只喜欢她。纵然妈妈会带她去游乐场,陪她去上辅导班,带她去旅行,甚至满足她玩很多玩具、游戏的要求。但妈妈还喜欢很多人,比如她的爸爸、她的外公外婆、她的爷爷奶奶,当然,妈妈也很爱自己。
老陈回来的时候,我和老陈会出门单独看电影,甚至旅行,不带上Grace。所以她并没有觉得爸爸妈妈的整个世界都围着她转。
周末的时候,我也偶尔会加班,Grace很小就会跟我说:妈妈你去加班吧,回来再陪我玩。
她非常明白,妈妈有自己的空间,也有和她一起的时间。Grace没有占有欲,但也有安全感,这个不矛盾。这样的好处是,Grace从一开始,就有心理预期——妈妈不只属于她。
2、尽量对事不对人
二孩家庭里,两个孩子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简直就是父母头脑炸裂的时刻。
Grace和Ricky偶尔也会有摩擦。比如Ricky在五六个月大时会扯别人的头发,而且力气很大。Grace有时刚靠近Ricky,Ricky就一把扯住她的头发。
Grace到我这里来告状:妹妹拉我的头发。我婆婆总说:她是妹妹,姐姐要让着妹妹嘛。
但我认为,这件事错在于Ricky。所以我会告诉Grace:因为Ricky还不懂,会不小心扯到你的头发。Ricky如果和你一样大了,就知道,扯别人头发是不文明的。不是因为妹妹小,姐姐就必须让着她。而是因为妹妹还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所以希望姐姐能原谅她。
每到这个时候,Grace就不会有委屈感,反而是安慰我:妈妈,没关系。
年纪小不是犯错的借口,少不更事才是犯错的理由。这是为人父母必须要分明的事。
在处理二孩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
父母是知道对错的,也会判断对错。许多时候,父母做出的决定,不过是权宜之计,抑或是不得已而为之。
3、绝对公平,是给孩子最大的谎言
我非常讨厌一种理论,就是什么都要公平。
讲真,我承认物质上可以公平,比如买鞋子的时候一人一双,买衣服的时候一人一件,但时间上真的可能做到公平吗?
当然不能。
公平的只是父母放在心里的感情,千万不要跟孩子说类似于“我们会绝对公平”的话。
不然,万一碰上孩子较真,作天作地,你简直束手无策。
让孩子降低对父母的预期,其实是一件好事。不要在孩子面前,美化或者神化自己,让孩子知道,父母就是普通人,并没有那么完美,当然也不可能绝对公平。
比如,Ricky到来之后,Grace反而不愿意分床睡了。在妹妹到来之前,Grace可是一定要睡小床的,绝对不愿意挤在我跟婆婆中间。但妹妹来了以后,她经常会过来发发小脾气。
我是很能理解的,毕竟之前总是有恃无恐,现在也需要通过撒娇来告诉妈妈。
我跟Grace说的是,等妹妹长大一点,她就能跟姐姐一起睡了。所以等妈妈把妹妹养大,你等着哈。Grace听完之后,就高高兴兴地睡小床了,虽然她每天都会问我:妈妈,妹妹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平时,我给妹妹换尿不湿、擦脏污的时候,也会叫Grace帮忙。让孩子在另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有参与感,并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而是让孩子知道:妈妈离不开你,也非常需要你。
存在感,其实也是一种安全感。
在5年当妈的经历里,我发现: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都写在孩子的脸上。而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是父母素日行为的映射。
我不赞成绝对精细化的育儿,因为这是平凡母亲无法做到的。我更希望以同理心来育儿,也就是理解孩子,同时也让孩子理解你。
不神化美化自己,也不矮化丑化自己;不捧杀孩子,也不打压孩子。在育儿这条路上,与孩子彼此认同、携手陪伴,是我们一生都值得追求的事。
作者:谢可慧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