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历史》
【法】阿兰·科班 著
曲晓蕊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
风作为西方文学经常呈现的一个对象,常被当作歌颂自然的力量、活力的象征性符号,作者在书中开启了一次从18世纪到今天对风的科学和文化探寻,通过广泛搜集了西方科学对风的研究成果,以及西方文学史、文化史围绕风的创作,描写了人类对风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从气象学到天文学,从战争到发电……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能量和灾难的同时,也不断改变和激发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想象。
点击视频观看译者荐书
>>内文选读:
风、戏剧和电影
在菲利普·雅克·德·卢戴尔伯格的《活动图像》和透景画取得巨大成功后,各剧院经理不得不满足公众对声音景观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风效的模拟。在许多戏剧作品中,观众都需要听到甚至感觉到风。如果《麦克白》的场景里没有了风,女巫出现的旷野、国王被谋杀的场景里,又都会变成什么样子呢?19世纪的一些剧作家非常重视甚至苛求,所有戏剧场景中对风的再现;亨利克·易卜生就是这样;这很好理解:例如他的作品《当我们复醒时》的最后一幕,就是以风的声音开场,随后,演员大声问:“你们听见狂风了吗?”在这部戏里,有好几个人物在剧中提到天气,不论是暴风雨、尖啸的狂风还是愈演愈烈的风暴。
因此,在19世纪,所有的剧院都必须能够让人们听到、感受到风的气息。为此,每家剧院都有一台专门制造风效的机器,尽管精密程度不一。在伦敦的剧院,尤其是特鲁里街剧院,导演们就特别讲究声音景观的效果。
即使是最小的剧院也有一台造风机,它是“一个固定在框架上的圆筒,上面覆着一层布”。“旋转圆筒时,木条与布摩擦产生了风的声音。通过改变圆筒的转速和布的紧绷程度,专业机械师可以模仿不同音量、音质的风声。”在20世纪末,人们用丝绸代替帆布,就能够“几乎可以乱真地模仿风穿过烟囱或走廊时发出的嘶嘶声”。这些机器一般体积不大,几乎都是便携式的。它们由熟练的机械师操作,机械师根据正在发生的场景改变滚筒旋转的速度和节奏,并改变弦和织物的松紧。
这也就是说,风在19世纪的戏剧舞台上起到的作用,与即将到来的电影比起来还是十分有限的。电影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拥抱风和它的运动,让观众体验到风的神奇。正如本杰明·托马斯写道,“风,从它进入电影画面的那个瞬间,似乎就传达了电影的实质,人们甚至会想说,电影就是风;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绝对运动,它们推动自己周围的物体,触摸、并穿过它”。
还是本杰明·托马斯的话:电影的目标是“展现元素自由变化的迷人之美”。这就是为什么说电影具有风媒特征是不无道理的。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婴儿餐》背景中出现了树叶的运动——风就此为我们呈现了“世界在图像中的第一次呼吸”。
风在电影中的出现,引入了一个真实的时刻,它代表现实的元素,与电影呈现的虚构形成对比。它在电影中建立了一种非人力所为的、神秘的真实,矛盾的是,这同时也展示出对人类悲欢离合的漠不关心。
作者:【法】阿兰·科班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