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因疫情推迟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以直播的形式开课,首次与学员“云端”相遇。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面向18到55岁人群开设,被许多学员看作“都市中的艺术家园”。它让在上海奋斗打拼的年轻人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有什么不同?老师和学生的体验如何?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虽然我的上课经验蛮丰富的,但以直播的形式授课,而且面对的是基础完全不同的16个成年学生,对我仍是不小的挑战。”18点20分,距离“小提琴演奏入门”开课还有40分钟,负责授课的上海交响乐团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杨蚕提前来到教室,为课程直播做着准备。“线下的课程侧重于学员与学员间的合作,让他们在互动中提升对古典乐的喜爱。而线上课程则更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因而知识点的普及很重要。”杨蚕告诉记者,开课前,她为学员们组建了交流群,做了问卷调查,从中得知有的学员完全零基础,有的会识谱,有的能拉简单的曲子。基于此,她决定从小提琴的构造、执琴的姿势等讲起,配合实操演示,为学员普及琴盒里的奥秘。
“以前我学过一点小提琴,后来放下了。线上课程在互动性上虽不如线下,但老师的课件做的非常详细,正好弥补了我有些知识点的空缺,对于系统学习很有帮助。”学员袁雪燕说。
那么,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线上教学是否会影响效果?书画装裱课学员徐女士坦言,在上课前她的确有这方面的顾虑,但上完第一节课感觉还可以,每一个步骤老师都讲得很清楚,旁边的助理老师还会再重复一遍,再配合上动作演示,一目了然。” 徐女士展示了她上课的材料包:刷子、美工刀、镊子、宣纸等一应俱全,这是夜校提前快递到每个学员手中的。
记者注意到,线上课程中,个别会出现网络中断的问题。对此,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项目负责人杨玲芝表示,所有直播课程有云录制功能,后续将把相关资料发到学员交流群,方便大家温习。“我们目前开设的线上课程共56门,虽然是网课,但所有课程采用小班制,每个班10-25人不等,以保证授课质量以及老师和每个学员都能有互动。”
针对中青年艺术教育几近空白的情况,上海市群众艺术馆2016年创办了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面向18到55岁人群开设公益性的艺术课程。夜校推出后,受到80后90后热烈欢迎,多次登上了热搜。五年多时间里,课程一加再加,校区也不断增加。
2022年,“打造50个市民艺术夜校服务点”被列入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三月份,夜校启动了春季班的报名,全市16个区纷纷加入。居家隔离期间,有不少市民在公众号上留言询问开学日期。
据了解,此次线上课程没有另外招生,以三月份报名的学员自愿参与为主线上课程的教学费用,由原先线下每期500元12次课,降至每期300元12次课,平均每节课25元。一些不适合开设线上培训的课程,如木艺、陶艺、焗瓷等对场地和设备有较高要求的班级取消,并为已报名学员退费。
“开通线上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满足部分市民的需求,同时顺应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发展之需,探索艺术普及更多的路径和方式。”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市民艺术夜校总校负责人吴鹏宏透露,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预计于7月中旬重新开放,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的课程也已在设计中,计划恢复线下授课,覆盖全市50个服务点位,推出80门课程。届时,线上课程将作为线下课程的有效补充继续发挥作用,满足市民对艺术教育的需求,扩大市民美育的覆盖面。
为了让更多人体验线上美育课,沪上7月4日还在上海数字文化馆页面设计专栏同步推出免费体验课。分批亮相的40门新课程由市群艺馆总校及各区文化馆分校提供,分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美术、摄影、非遗、文学等9个门类,每门课程由6至8个短视频组成。
摄影:叶辰亮
作者:李婷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