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
舒晋瑜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一般来说,作家比较敏感,自尊,内向。长期写作,使他们习惯了进入自己的内心,日复一日地自己和自己对话,而不大愿意和别人对话。
舒晋瑜的文学访谈录,从《说吧,从头说起》《以笔为旗——军旅作家访谈录》《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深度对话鲁奖作家》,还有刚刚出版的《风骨》,几乎囊括了中国当代知名作家。舒晋瑜也是一位记者,她凭什么就采访到了这么多重量级作家呢?她的访谈为什么总是那么深入、丰富和精彩呢?我想这不仅在于舒晋瑜所供职的媒体平台高一些,专业性强一些,关键还是舒晋瑜以诚恳、尊重、虚心和学习的态度,赢得了作家的好感和信任,作家们才向她敞开了心扉。
千万不要以为舒晋瑜的访谈来得轻而易举,不费功夫,我宁可相信,舒晋瑜做访谈也不容易,也遇到过困难,甚至付出了很大辛苦。每访问一位作家,她都要事先把功课做足,把准备工作做充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对舒晋瑜也适用。她的第一部访谈录《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是让人家“从头说起”,她读人家的作品也得从头读起。每访问一个作家,她起码要把那个作家的全部作品读一遍。须知像贾平凹等勤奋的作家,他们著作等身,作品的量都很大,舒晋瑜须一一读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谈时才不会掉底子。我注意到, 无论是《从头说起》《以笔为旗——军旅作家访谈录》还是《深度对话茅奖作家》,在每一篇访谈录前面,舒晋瑜都有一段“采访手记”,手记不长,却言简意赅,准确有力,颇有些“一剑封喉”的效果。比如她记阿来,说阿来“有一股子拧劲儿”。比如她记贾平凹:“写作前他要焚香,对于文学的虔诚使他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一句话或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位作家。
今年她还整理出版了《风骨》,收入了吴小如、草婴、屠岸、高莽、钱谷融等素为学界和文坛推崇、又极富人格魅力的老先生,也有年过百岁还在坚持写作的马识途、许渊冲等名家大家。和访谈录的风格不同,在这些人物传记里,我看到了舒晋瑜的另一面。她是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做事的记者,她对于这些采访对象,对于笔下的人物,怀着深深的体贴。吴小如先生晚景凄凉,希望有个子女在身边替替他,更希望有共同语言的中青年学生协助他整理旧作,完成未遂的心愿,可是他面对的现实仍是每天买菜、跑医院、办杂务和担负那位每天上门工作两小时的小保姆所不能胜任的工作琐事,感觉自己“逐步在垂死挣扎,形神交惫而力不从心”。“如今,20年的岁月又已悄然流逝。我笑着冲他摆手,转身却涌出泪来。”读到这里,我对吴小如先生也有深切的同情。她冒雨去上海华东医院看望草婴:“他正熟睡,面容苍白平静。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握住老人露在薄被外的双手。正是这双手,自1942年起陆续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众多苏俄作品,从肖洛霍夫到托尔斯泰,这双手,为中国读者推开了俄罗斯文学的窗户。”她陪钱谷融先生一起喝酒,还约好了下次“喝白酒”——舒晋瑜的豪爽率真、善良体贴一望而知。
我想,这也许是她能够走进受访对象内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庆邦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