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库布其与世界》,扉页上亮出纪德《沙漠》之语:“不毛之地;冷酷无情之地;热烈驰骋在之地;先知神往之地——啊!苦难的沙漠、辉煌的沙漠,我曾狂热爱过的你。”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全景记录库布其科学治沙的壮丽过程,生动反映了鄂尔多斯如何成为世界荒漠化治理的重镇和标杆。
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库布其治沙模式”何以引发全世界瞩目?作家、内蒙古人肖睿五年间百余次踏入沙漠腹地,大量采访积累丰富素材,书写了治沙企业、林业工人以及世世代代与沙抗争的纯朴的劳动人民的辛劳智慧,记录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的历史性转变,颂扬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心的库布其精神,蕴含了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智慧。
线上研讨会上业内评价,《库布其与世界》将库布其放入全人类所面临的荒漠化困境中去探索追寻思考,以几代治沙儿女艰苦奋斗为横轴,以无数治沙实践总结的智慧成果库布其模式为体现,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在不断提炼和打磨中,作品立意更高,站位鲜明、更具当代性。作品将库布其的治沙行动在时空上进行了很大拓展——从时间上,讲到了库布其自身历史、治沙历史,并从先秦战国时期讲起,把众多跟鄂尔多斯相关的历史人物都写进作品当中;从空间上来说,既写了地域性很强的题材,也写了超出地域的众多参与治沙的人物,他们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使作品视野更加丰富立体。”
如何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作家丁晓原指出,大主题作品,从“小我”叙事起笔,这部有作者生活经验、思想情感、个性感悟的作品,因有“我”在场,增强了叙事的现场感、真实性。“他在写作中重新认识了故乡与父辈。一个沙漠上成长起来的年轻鄂尔多斯人,写这部作品必定流淌着沙漠人对沙漠的情感,也有他对于生命的深沉追问。”在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作家何建明看来,肖睿对于沙漠的描述,就像内蒙古的长号一样,让人产生悲悯与崇敬之情。
“作品中充满了追问与反思,不论是面对我们的土地,还是面对我们的未来。”评论家纪红建说。在评论家李炳银看来,肖睿写出了人类和沙漠应该有怎样和谐的关系,其视野和表达,具有现代的文明性,作者面对沙漠,思考沙漠,认识沙漠,尊敬沙漠,在面对沙漠的过程中找到库布其人和沙漠共存的关系。“语言携带着深情,有弹性、柔性,有质感。就像草原上深情的蒙古人孕育的文字,如诗如歌,那种语言映照出作者清澈的心灵,与雄浑的沙漠相映照,也与变成绿洲的家园相映照。”
评论家张子影认为,作品透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情怀,一个个变化的瞬间,被作者记录呈现出来,或悠远低沉或高亢辽阔,重塑了令人魂牵梦萦荡气回肠的库布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评价,无论从文学史抑或是从精神史、心灵史的角度来说,这本书让读者感受到鄂尔多斯一代代人治沙的精神,是蒙原文化给鄂尔多斯大地留下来的信念。
图片来源:央视网、出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