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出行按下“暂停键”,但居家阅读、静心思考不会停顿。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社联、世纪出版集团、文汇报社特别策划“阅读的力量·一直在一起”主题活动,已于4月1日启动,邀请沪上学者、作家为读者做“1+N”推荐——可以推荐一本优秀图书,也可组合推荐一首乐曲、一部电影,甚至一篇好文章,分享阅读观赏经验,彰显读书有力量、同心向春行的信心与希望。活动将持续至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今天,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推荐《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出版人、中华书局原执行董事徐俊推荐《顾随致周汝昌书信集》以及书法作品《五言排律和马一浮韵赠潘伯鹰》。
徐建刚推荐语:
读书看书,读当然是读文字,明白抽象的道理,看则可以看图像,用直观感受认识世界。这里就有一本图文并茂,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上海相册:70年的70个瞬间》,值得推荐。
上海是中国近代第一座现代都市,上海也始终是一个说不够的热门话题,各类有关上海的读物汗牛充栋。但细观下来,大都以所谓“老上海”为噱头居多。“百年中国看上海”,光一个“老”字肯定不能反映上海的历史,而更应该有一个“新”字,今天我们生活的上海,也更多是建立在这个“新”字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相册:70年的70个瞬间》为我们理解今天的上海是如何成就的,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文本。
与以往上海历史读物不同,《上海相册:70年的70个瞬间》以“新”为特色:时段选择“新”,以1949年为启,以2019年为限,避免了与许多上海历史题材的出版物的雷同;内容选择“新”,既讲述了上海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如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浦东开发开放、上海进口博览会等,还更多选取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不太为当时所关注的事件,如上海第一个居委会成立、工人新村的建立、上海工人“支内”、第一块土地批租等等;体例编排“新”,全书以图为点、文随图走、串点成线,以完整故事对所选图片作了叙述,前后贯穿,就是一部小的上海城市生活史;图片角度“新”,历史人物在历史现场,成为该书最大特色,所选照片以历史现场为原则,突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在历史现场的活动,即使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选取了一些更贴近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照片,如上海肇嘉浜路改造,没选取建成后的林荫大道,而是选用了市民热火朝天参加劳动的场面,又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选取了许多老上海记忆中的文化广场“大卖场”场景等等。
据统计,在今天上海2500多万常驻人口中,有1000万是上世纪90年代后移居上海的“新上海人”。我想,《上海相册:70年的70个瞬间》既是向为上海这座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民致敬,也为生活在上海的“新上海人”提供了一种更好理解这座城市成长密码的全新的视觉阅读。
徐俊推荐语:
新年前后腾退用了近20年的办公室,面对满屋子的书刊图册,一筹莫展,也触处生感。感触最深的是应了一句老话:“悔不十年读书。”太多的书没有读,甚至未经翻览,特别是对那些远道寄给我书的朋友,深感愧对。因此居家以来决意尝试“整本书阅读”,重拾阅读的快乐。
今年完整读的第一本书是我文学所老同事么书仪先生《寻常百姓家》(人间出版社,2010年),一本特别难得的家族史,欲罢不能而又唯恐读完。还完整重读了黄永年先生《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算是借阅读对过去十几年工作中的回望,也体会到古籍整理原则和实践二者之间的难缠。
读什么书,有各种选择,也有各种机缘。但是捧起一本书,决意从头到尾读完,而不是挑三拣四或蜻蜓点水,尝试过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味。今天我要推荐的是这期间完整读过的《顾随致周汝昌书信集》(中华书局,2021年12月),“知我唯余二三子,时时书札问何如”(顾随诗),师生间历时数十年的纸短情长,令人惊叹。论学谈古说今,品评兼对你我,信虽是写给对方的,但何尝不是写给自己的!正因为这样你我无间,才有这样放怀的评说和切身的体贴。
读罢苦水先生的这本书信集,我又找出前年读过意犹未尽的那本谷林先生《爱书来》(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1月)翻读,那一代人,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看不见的用心,看不见的用心才是满满的诚意。
书法作品《五言排律和马一浮韵赠潘伯鹰》
眼底好湖山,坐卧恣游观。
飙车半日程,赋物异所撰。
澄清故沪渎,显现今轮奂。
虹桥非金谷,聊堪集时彦。
清秋天宇高,晴辉明海甸。
正及菊花时,百丛芳粲粲。
兴酣罄樽罍,情至忘毫翰。
松窗暖尽开,草径柔可荐。
乾坤一整顿,鼓舞及崖涧。
觞咏杂庄谐,事理极证辩。
沈尹默《五言排律和马一浮韵赠潘伯鹰》,1953年11月陈毅市长招饮虹桥别墅,与马一浮先生唱和之作,书赠潘伯鹰先生者。
顾随先生书法师从沈尹默,毕生也只服膺默老,《顾随致周汝昌书信集》载其1948年6月信云:“拙书比益有进步,此道只让得默老一人。”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